《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1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临床诊断学(第3版/八年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3)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 [美]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 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 2011.1 (7)王锦帆,尹梅 《医患沟通(第2版/本科临床/配增值)》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7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 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一节,名称: 发热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通过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
||||
教学重点、难点等 |
重点:发热的病因、临床表现。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发热的发生机制、热型及临床意义。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等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等。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通过真实病例进行导入,将学生分为5-6人为一个小组, 提出讨论的问题,每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之间互相提问,解决问题和疑问。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
第一章 第一节 发热 教学要求 1.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 2.熟悉发热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3.了解发热的伴随症状 教学内容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3.发热的病因及分类: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思政点:发热-疟疾-青蒿素-屠呦呦-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 4.发热的临床表现、热型及临床意义: (1)发热的分度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的热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5.发热的伴随症状 课前探究: 课前病例讨论
新课导入: 发热是很多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重点掌握不同热型及临床意义。 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一、发热的概念 二、发热的发生机制:(难点) 1.致热源性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解决方法:1.课前通过中国大学MOOC进行预习
2.课中用图片进行总结
三、发热的病因及分类: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思政导入:发热-疟疾-青蒿素-屠呦呦-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
四、发热的临床表现、热型及临床意义:(重点) 1.发热的分度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的热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重点、难点解决途径: 1.以多个不同的发热病例展开讨论引出重点知识热型的学习
2. 结合临床热型图对比学习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回归热
五、发热的伴随症状 板书: 发热的分度
总结归纳: 重点掌握的知识:发热的病因、临床表现。 本节难点知识:发热的发生机制、热型及临床意义。 利用表格总结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对比掌握发热的临床意义
思考题: 单选题 1.外源性致热源不包括 A.细菌毒素 B.无菌性坏死组织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白细胞介素 E.病毒 2.属于非致热源性发热的是 A.风湿热 B.大叶性肺炎 C.大面积烧伤 D.恶性肿瘤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病原体感染 B.变态反应性疾病 C.恶性肿瘤 D.结缔组织病 E.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真菌 B.病毒 C.肺炎支原体 D.细菌 E.立克次体 5.患者男,发热4天,体温一天波动在38.5~39.3℃,该患者的热型考虑为 A.间歇热 B.回归热 C.稽留热 D.驰张热 E.不规则热 6.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斑疹伤寒——稽留热 B.霍奇金淋巴瘤——回归热 C.布鲁菌病——波状热 D.风湿热——间歇热 E.败血症——驰张热稽留热 5.驰张热 6.波状热 简答题 试述什么是稽留热?弛张热?波状热?以及各自的临床意义。 病例分析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大叶性肺炎、肾盂肾炎病例,讨论不同热型的临床意义。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1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临床诊断学(第3版/八年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3)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 [美]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 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 2011.1 (7)王锦帆,尹梅 《医患沟通(第2版/本科临床/配增值)》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7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 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二节,名称: 疼痛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通过课前文献查阅,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
||||
教学重点、难点等 |
重点: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头痛、胸痛、腹痛的发生机制。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课堂讲授、课中讨论、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课堂讨论法。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通过课前文献查阅,提出学习问题,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解决问题和疑问,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5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
第一章 第二节 疼痛 教学要求 1.掌握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2.熟悉头痛、胸痛、腹痛的发生机制 3.了解头痛、胸痛、腹痛的伴随症状 教学内容 一、头痛 1.头痛的病因 2.头痛的发生机制 3.头痛的临床表现 4.头痛的伴随症状 二、胸痛 1.胸痛的病因与发生机制: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 2.胸痛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胸痛部位、胸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影响疼痛因素 3.胸痛的伴随症状 三、腹痛 1.腹痛的病因:急性腹痛、慢性腹痛 2.腹痛的发生机制: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牵涉痛 3.腹痛的临床表现:腹痛部位、诱发因素、腹痛性质和程度、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4.腹痛的伴随症状 课前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自主查阅文献了解胸痛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并教育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课导入: 疼痛是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但强烈或持久的疼痛又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因此必须了解其并因,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过程: 一、头痛 1.头痛的病因 2.头痛的发生机制
3.头痛的临床表现 4.头痛的伴随症状
二、胸痛(重点) 1.胸痛的病因与发生机制: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 2.胸痛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胸痛部位、胸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影响疼痛因素 3.胸痛的伴随症状 解决途径: 1.
2.复习痛觉传导通路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
三、腹痛 1.腹痛的病因:急性腹痛、慢性腹痛 2.腹痛的发生机制: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牵涉痛 3.腹痛的临床表现:腹痛部位、诱发因素、腹痛性质和程度、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4.腹痛的伴随症状
板书:
将重点知识进行板书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学习
总结归纳: 重点知识: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难点知识:头痛、胸痛、腹痛的发生机制
思考题: 单选题 1.患者男,40岁,慢性反复上腹痛10年,加重伴呕血2天,患者腹痛表现为饥饿时及夜间明显,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肝硬化 B.慢性胰腺炎 C.胃癌出血 D.消化性溃疡伴出血 E.溃疡性结肠炎 2.关于腹痛的诱发因素,描述错误的是 A.胆囊炎——油腻饮食 B.急性胰腺炎——剧烈运动 C.机械性肠梗阻——腹部手术 D.急性胃肠炎——不洁饮食 E.胃溃疡——非甾体抗炎药 3.男性,23岁,饱餐后突发剧烈上腹痛,呈刀割样,板状腹。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胰腺炎 B.急性胆囊炎 C.急性胃炎 D.胃肠穿孔 E.胃溃疡 简答题 试述什么是放射痛?牵涉痛?以及各自的临床意义 病例分析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急性心肌梗死、胆绞痛病例,讨论不同疾病所表现出的不同疼痛性质及其机制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6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0.5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临床诊断学(第3版/八年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3)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 [美]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 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 2011.1 (7)王锦帆,尹梅 《医患沟通(第2版/本科临床/配增值)》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7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 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三 节,名称: 咳嗽与咳痰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
||||
教学 重点、 难点等 |
重点:咳嗽与咳痰的病因、临床表现。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咳嗽与咳痰的病因。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讨论并通过临床见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课堂翻转法。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3分钟
2分钟
8分钟
9分钟
3分钟
|
第一章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教学要求 1.掌握咳嗽与咳痰的病因、临床表现 2.熟悉咳嗽与咳痰的发生机制 3.了解咳嗽与咳痰的伴随症状 教学内容 一、咳嗽 1.咳嗽的概念 2.咳嗽的发生机制 3.咳嗽的病因: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因素、其他因素 4.咳嗽的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音色、痰的性质和痰量 5.伴随症状 二、咳痰 1.咳痰的概念 2.咳痰的发生机制 3.咳痰的临床表现 4.伴随症状 课前探究: 以病例分析进行导入,让学生掌握咳嗽、咳痰的常见病因。 新课导入:咳嗽、咳痰是临床很多疾病常见的症状,咳嗽的病因很多,咳痰的性质与量也是学习的重点,应注意鉴别学习。 过程: 一、咳嗽 1.咳嗽的概念 2.咳嗽的发生机制 3.咳嗽的病因: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因素、其他因素 4.咳嗽的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音色、痰的性质和痰量 5.伴随症状 二、咳痰 1.咳痰的概念 2.咳痰的发生机制 3.咳痰的临床表现 4.伴随症状 解决途径: 通过不同的痰液性状图片进行学习,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形象、具体。 板书:将重点知识进行板书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学习 咳嗽的音色:①声音嘶哑 — 喉炎; ②犬吠样 — 气管压迫; ③无声 — 声带麻痹; ④鸡鸣样 — 百日咳;金属调 —支气管癌 痰的性质与量:黏液性、浆液性、脓性、黏液脓性、浆液血性、血性 总结归纳: 重点知识:咳嗽与咳痰的病因、临床表现;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难点知识:咳嗽的临床表现;咯血的发生机制。 思考题: 单选题 1.咳嗽与咳痰疾病中,下列哪些疾病最常见 A.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B.呼吸道疾病 C.胸膜疾病 D.心血管疾病 E.消化系统疾病 2.咳嗽与咳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B.咳嗽亦属一种病理现象 C.咳嗽控制中枢在延髓 D.咳痰是一种病态现象 E.胸膜疾病或心血管疾病不会出现咳嗽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0.5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临床诊断学(第3版/八年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3)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 [美]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 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 2011.1 (7)王锦帆,尹梅 《医患沟通(第2版/本科临床/配增值)》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7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 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四 节,名称: 咯血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发挥名人效应(例:林黛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
||||
教学 重点、 难点等 |
重点: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咯血的发生机制。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讨论并通过临床见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课堂翻转法。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
第二章 第四节 咯血 教学要求 1.掌握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2.熟悉咯血的发生机制 3.了解咯血的伴随症状 教学内容 1.咯血的概念 2.咯血的病因与发生机制: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其他 3.咯血临床表现:年龄、咯血量、颜色和性状 4.伴随症状 课前探究: 以影视作品进行导入,让学生掌握咯血与呕血的区别及导致咯血的常见病因,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
新课导入: 咯血是临床很多疾病常见的症状,大咯血时病人常有窒息的风险,咯血的病因很多,在学习时需与呕血进行鉴别。 过程: 一、咯血的概念: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者
二、咯血的病因与发生机制: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其他(难点) 解决途径:1.结合临床病例和辅助检查进行讨论式学习 支气管疾病
肺部疾病
心血管疾病 血液病
2.中国大学MOOC相关课程学习
3.从机理上进行咯血的学习,加深学习印象
4.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咯血与呕血的图表鉴别达到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三、咯血临床表现:年龄、咯血量、颜色和性状
四、伴随症状 板书: 将重点知识进行板书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学习
总结归纳: 重点知识:咳嗽与咳痰的病因、临床表现;咯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难点知识:咳嗽的临床表现;咯血的发生机制。
思考题: 单选题 1.当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_____时,患者可出血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A.>5% B.>10% C.>15% D.>20% E.>30% 2.我国咯血最常见的原因为 A.左心衰 B.胃癌 C.白血病 D.肺结核E.支气管扩张 简答题 试述咯血与呕血的区别? 病例分析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以咯血症状为主的病例,讨论不同疾病所表现出的不同咯血机制。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1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临床诊断学(第3版/八年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3)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 [美]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 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 2011.1 (7)王锦帆,尹梅 《医患沟通(第2版/本科临床/配增值)》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7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 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五 节,名称: 呼吸困难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
||||
教学重点、难点等 |
重点:呼吸困难的病因与临床表现。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各类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等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等。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病例导入,启发式教学。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3分钟
5分钟
16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3分钟
3分钟
2分钟
|
第三章 第五节 呼吸困难 教学要求 1.掌握呼吸困难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2.熟悉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 3.了解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 教学内容 1.呼吸困难的病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神经精神性疾病、血液病 2.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 (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右心衰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5)血源性呼吸困难 3.伴随症状 课前探究: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病例讨论
新课导入: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与深度的异常,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 过程: 一、呼吸困难的病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神经精神性疾病、血液病 二、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重点、难点) (一)肺源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重点) 解决途径 1.通过“三凹征”的图片进行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呼吸困难的兴趣。
2.通过对肺源性呼吸困难机制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通过生活中真实案例的学习树立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思政切入点
影视作品:人在囧途
气管异物—三凹征
4.进行知识的拓展,使学生能过理论联系实际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位名叫海姆立克的人发明的以冲激腹部治疗急性呼吸道阻塞的急救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有效治疗急性呼吸道阻塞的急救法。其方法是:如果患者清醒,操作者站在患者的背后,双手从其两侧腰向其腹部前面握拳,重叠之后再用大鱼际肌从患者的上腹部向内向上快速的冲击,使膈肌上抬、胸腔的压力增高,从而有一道力气向肺部与呼吸道冲击,物体从而从口腔排出。如果是比较肥胖的人或者孕妇,可以不冲激腹部,可以用力按压胸骨的下半部分,也可以达到以上效果 (二)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右心衰(难点) 解决途径:通过对心源性呼吸困难机智的讲解,使同学们掌握难点知识的掌握。
(三)中毒性呼吸困难 1. 代谢性酸中毒 2. 药物中毒
要求学生收集有机磷农药的商品名及亚硝酸盐中毒后病人的临床表现 3. 化学毒物中毒 (四)神经精神性呼吸困
(五)血源性呼吸困难
三、伴随症状 板书: 将重点知识进行板书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学习
总结归纳: 重点知识:呼吸困难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难点知识: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 思考题: 单选题 A.喉部、气管、大气管狭窄 B.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支气管哮喘 D.大面积肺栓塞 E.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1.混合性呼吸困难见于 2.吸气性呼吸困难见于 简答题 试述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分类? 病例分析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以呼吸困难症状为主的病例,讨论不同疾病所表现出的不同呼吸困难机制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1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9版 主编:葛均波 2.丁香园微信公众号 3.人卫慕课微信公众号 4.医学微视微信公众号 5.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精品课网http://zdxjpkc.sntcm.edu.cn/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八 节,名称: 水肿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
||||
教学重点、难点等 |
重点:常见水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水肿的发生机制。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等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等。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角色扮演,在演绎的过程中体会患者的痛苦,和患者共情,理解获取症状的方式和症状对疾病诊断的价值意义。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
|
第一章 第八节 水肿 |
|||||||||||
|
教学要求: 1.掌握水肿的基本概念、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2.熟悉水肿的病因、发生机制。 3.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
|||||||||||
|
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1、水肿的概念。 2、水肿的发生机制。 3、常见水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水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局部性水肿。 4、水肿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 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常见水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
|||||||||||
|
课前探究:课前复习血管生理,主要是组织液生成于回流的机制
|
|||||||||||
10分钟 |
1.新课导入:教学导语:同学们,下面的图片为什么下肢会有凹陷,两条腿粗细不一致呢?
|
|||||||||||
35分钟 |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三、病因与临床表现(重点) 1. 全身性水肿 (1) 心源性水肿 (2) 肾源性水肿 (3)
(4) 内分泌代谢疾病所致水肿 (5) 营养不良性水肿 (6) 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 2. 局部性水肿
四、伴随症状 重点:常见水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难点:水肿的机制 解决路径:重点知识点要给学生们强调,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加强深层次理解和记忆。对于知识难点结合课前探究,让学生在课前就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课堂再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利于学生学习。 【板书】
|
|||||||||||
5 分钟 |
3.总结归纳:参考水肿诊断流程,总结知识点,可参考板书总结归纳
|
|||||||||||
|
4.思考题: 单选题: 1..水肿伴肝肿大常见于 ( ) A.肾病综合征 B.右心衰竭 C.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丝虫病 2.下列哪一项不是心源性水肿的特点( ) A.水肿从下肢开始 B.见于右心衰竭 C.伴静脉压升高 D.移动性小 E.发展迅速 问答题 简述肝源性水肿的机制和临床特点?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0.5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9版 主编:葛均波 2.丁香园微信公众号 3.人卫慕课微信公众号 4.医学微视微信公众号 5.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精品课网http://zdxjpkc.sntcm.edu.cn/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九 节,名称: 恶心与呕吐 |
||||
课程类型 |
£理论课 R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
||||
教学 重点、 难点等 |
重点:恶心呕吐的病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恶心呕吐的病因。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讨论、自学、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课堂讨论法。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采用讨论的模式,将学生分为5-6人为一个小组, 提出讨论的问题,每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之间互相提问,解决问题和疑问。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
|
第一章 第九节 恶心与呕吐 |
||||||||||||||||||||||
|
教学要求: 1、掌握恶心与呕吐的基本概念、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2、熟悉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发生机制。 3、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
||||||||||||||||||||||
|
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1、呕吐的常见病因,发生机制,问诊要点。 2、呕吐的临床表现(呕吐的时间、呕吐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的特点、呕吐物的性质),伴随症状。 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恶心呕吐的病因。 本节的难点:恶心呕吐的机制。 |
||||||||||||||||||||||
|
课前探究:1.课前提前沟通把组分好,分组要求,男女比例合适,学生性格活泼和内向的搭配;2.课前自己学习呕吐的机制,复习解剖学相关知识 |
||||||||||||||||||||||
2 分钟 |
1.新课导入:教学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课堂我们不单纯讲课了,我们上小组讨论课,大家6个人一组,讨论恶心呕吐的病因 |
||||||||||||||||||||||
20分钟 |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重点:恶心呕吐的病因 难点:恶心呕吐的机制
各小组讨论竞赛打分
|
||||||||||||||||||||||
|
4.思考题: 单选题: 1.头痛伴喷射性呕吐可见于( ) A.颅内高压症 B.前庭器官疾病 C.细菌性食物中毒 D.急性腹膜炎 E.低钠血症 2.如果一名患者呕吐物有发酵、腐败气味提示( ) A.胃泌素瘤 B.胃潴留 C.急性胃炎 D.贲门狭窄 E.低位小肠梗阻 材料解析题 患者,男,59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1月余。到医院就诊后确诊为肝硬化,试分析该病人呕吐的机制? 问答题:简述前庭障碍性呕吐的特点?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0.5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9版 主编:葛均波 2.丁香园微信公众号 3.人卫慕课微信公众号 4.医学微视微信公众号 5.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精品课网http://zdxjpkc.sntcm.edu.cn/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十 节,名称: 呕血与黑便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
||||
教学 重点、 难点等 |
重点:呕血与黑便的临床表现。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课下空余时间讨论、自学、临床见习,翻转课堂等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课堂翻转法。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提前将学生分为5-6人为一个小组, 提出讨论的问题,每小组展开讨论, 课堂采取翻转的模式,解决问题和疑问。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
|
第一章 第十节 呕血与黑便 |
|||||||||||||||||||||||||||||
|
教学要求: 1、掌握呕血与黑粪的基本概念、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2、熟悉呕血与黑粪的病因、发生机制。 3、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
|||||||||||||||||||||||||||||
|
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呕血:1、呕血的概念。2、呕血的病因。3、呕血的临床表现。4、呕血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 黑便:1、黑便的概念。2、黑便的病因。3、黑便的临床表现。4、黑便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 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呕血与黑便的临床表现。 本节的难点: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
|||||||||||||||||||||||||||||
|
课前探究:1.课前提前沟通把组分好,分组要求,男女比例合适,学生性格活泼和内向的搭配;2.课前自己学习呕血与黑便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情境,分工明确,有课件制作者、有课堂讲解者、有课堂答疑者。 |
|||||||||||||||||||||||||||||
1 分 钟 |
1.新课导入:教学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你们当老师,和老师进行一下角色互换,不过,你们是团队形式的老师。 |
|||||||||||||||||||||||||||||
15 分 钟 |
3.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重点:呕血与黑便的临床表现。 难点: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解决路径:重点知识点要给学生们强调,举例临床病例,加深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理解。 结合课前探究,让学生在课前就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结合小组探讨的深入活动,用问题带动思考,加深理解
2、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 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
消化道出血
|
|||||||||||||||||||||||||||||
5 分 钟 |
3.总结归纳:在学习恶心、呕吐的思维导图后,本次结合老师的引导,再次应用思维导图学习相关知识点。
|
|||||||||||||||||||||||||||||
|
4.思考题: 单选题: 1.患者男,40岁,慢性反复上腹痛10年,加重伴呕血2天,患者腹痛表现为饥饿时及夜间明显,最可能的诊断是( ) A.肝硬化 B.慢性胰腺炎 C.胃癌出血D.消化性溃疡伴出血E.溃疡性结肠炎 2.呕血的原因很多,最为常见的是( ) A.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B.胃癌 C.消化性溃疡 D.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 E.胃泌素瘤 材料解析题 患者,女51岁,乙肝病史16年,近一年出现乏力,严重纳差,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呈饱胀感,继而出现呕血,共呕血3次,为暗红色,总量为200ml,不伴头晕、心悸,无出汗及一过性意识障碍,病程中无腹胀,排黑色稀便3次,急诊以消化道出血入院。试分析该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的原因。 问答题 简述黑便柏油样便的形成机制。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1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9版 主编:葛均波 2.丁香园微信公众号 3.人卫慕课微信公众号 4.医学微视微信公众号 5.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精品课网http://zdxjpkc.sntcm.edu.cn/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十一 节,名称: 黄疸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
||||
教学重点、难点等 |
重点:各型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各型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等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等。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
|
第一章 第十一节 黄 疸 |
|||||||||
|
教学要求: 1、掌握黄疸的基本概念、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2、熟悉黄疸的病因、发生机制。 3、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
|||||||||
|
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1、黄疸概念。 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3、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三种黄疸的鉴别。 4、黄疸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 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各型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本节的难点:各型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
|||||||||
|
课前探究:课前复习胆红素代谢的生理和生化知识。
|
|||||||||
10分钟 |
1.新课导入:教学导语:同学们,思考一下:下面的图片上这个人的眼睛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还会有其他什么表现吗?图片的小孩皮肤颜色是否正常?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
|||||||||
35分钟 |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一、定义
(重点)三、病因与临床表现 解决路径:重点知识点要给学生们强调,采取多角度对比的方法 加深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理解。结合课前探究,让学生在课前就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结合小组探讨的深入活动,用问题带动思考,加深理解。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
难点:各型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解决路径:重复学习是解决难点最好的方法, 结合课前预习与探究,理解知识点的基本机制,记忆知识点的相关部分,对比教材重复出现知识点的位置,加深理解、记忆,提高学习认识能力。 【板书】
|
|||||||||
5 分钟 |
3.总结归纳:
|
|||||||||
|
4.思考题: 单选题: A.伴有轻度皮肤瘙痒 B.粪便颜色变浅 C.尿呈酱油色或茶色 D.粪便呈白陶土色 E.皮肤可出现黄绿色1.属于溶血性黄疸特点的是( )2.属于肝细胞性黄疸特点的是( ) 3.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表现有 A.白陶土样大便 B.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C.尿胆原增加 D.尿胆红素阴性 E.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0.2 问答题 从实验室检查方面鉴别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瘀积性黄疸。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0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9版 主编:葛均波 2.丁香园微信公众号 3.人卫慕课微信公众号 4.医学微视微信公众号 5.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精品课网http://zdxjpkc.sntcm.edu.cn/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十二节,名称: 抽 搐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
||||
教学 重点、 难点等 |
重点:抽搐的临床表现。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抽搐的病因。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课下空余时间讨论、自学、临床见习, 等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方法。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
|
第一章 第十二节 抽 搐 |
||||
|
教学要求: 1、掌握抽搐的基本概念、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2、熟悉抽搐的病因、发生机制。 3、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
||||
|
教学内容: 1、抽搐的概念。 2、抽搐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3、抽搐的伴随症状。 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抽搐的临床表现。 本节的难点:抽搐的病因。 |
||||
|
课前探究:思政教育:有一天,当你遇到一个癫痫发作的患者,你该怎么做呢?是施救呢?还是置之不理呢?如果要施救,你就得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你的职业胜任力和文化自信度,那就得好好学习医学知识,加油吧,同学们!
自己学习抽搐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情境,小组探讨式自学。 |
||||
|
1.新课导入:这部分知识,由于课时原因,学生采取课后自学,线下讨论时自学,可以结合老师的学习课件,分组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利用雨课堂、企业微信等平台向老师发问,解决问题。 |
||||
|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在课下讨论学习时拟解决的问题: (1)抽搐的病因 (2)抽搐的临床表现 (3)抽搐的问诊要点 在课下讨论学习时注意学习重点和难点:抽搐的病因和伴随症状 解决路径:启发学生在讨论时,可想象场景,可表演场景,形象学习, 结合讨论与探究,理解知识点的基本机制,记忆知识点的相关部分,理解抽搐的病因,记忆有关伴随症状。
【板书】 启发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讲课,自己设计板书。 |
||||
|
3.总结归纳: 同学们通过自学,完成思维导图,梳理相关知识点:
|
||||
|
4.思考题: 问答题 简述抽搐的临床表现形式。 |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 院系: |
基础 医学院 |
任课 教师: |
方瑜 |
职称: |
副教授 |
课程 名称: |
诊断学 |
课程 性质: |
R必修 □选修 |
授课 学期: |
第六学期 |
授课 对象: |
中西医临床 |
总学时: |
128学时 |
本章节 学时: |
1学时 |
教材选用 |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教学资源 |
1.《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9版 主编:葛均波 2.丁香园微信公众号 3.人卫慕课微信公众号 4.医学微视微信公众号 5.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精品课网http://zdxjpkc.sntcm.edu.cn/ |
||||
学情分析 |
授课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学生所处阶段为医学知识初入门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诊断学为学生打开临床医学的大门,让学生的知识从基础医学知识向临床课程过渡,诊断学起到了关键的桥樑作用。 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自学能力较强。 |
||||
授课单元 |
第 一章,第 十三 节,名称: 意识障碍 |
||||
课程类型 |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的内容,熟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 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判断真实病人症状 的能力,能通过患者症状初步得出临床诊断。 素质目标:求学生认识疾病带给病人的痛苦,形成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的思想,和患者进行友好而有效的沟通。 |
||||
教学重点、难点等 |
重点: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症状的能力,拓展学生和患者临床沟通的能力。 难点:意识障碍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能力。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等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课程需要确定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等。 |
||||
教学改革与创新 |
|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
|
第一章 第十三节 意识障碍 |
||||||||||||||||||||||||
|
教学要求: 1、掌握意识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2、熟悉意识障碍的病因、发生机制。 3、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 |
||||||||||||||||||||||||
|
教学内容: 1、意识障碍的概念。 2、意识障碍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3、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度、中度、深度)、谵妄。 4、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 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本节的难点:意识障碍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
||||||||||||||||||||||||
|
课前探究:课前复习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同学们听过GCS评分吗,当你遇到了一个昏迷的患者时,你该如何判断呢? ,
|
||||||||||||||||||||||||
10分钟 |
1.新课导入:教学导语:大家还记得课前我们的学习内容吗?那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级别呢?注意,我们课前老师给大家提供的GCS评分是评价昏迷的,那就得先判断出意障碍的层级来。 |
||||||||||||||||||||||||
35分钟 |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一、定义
二、发病机理
1.是不是所有疾病的终末状态就是意识障碍?
2.问诊和给患者检查那个更有利于发现患者意识障碍的情况?
3.植物人是意识障碍吗,有什么表现?
教学重点:
|
||||||||||||||||||||||||
5 分钟 |
4.总结归纳:
|
||||||||||||||||||||||||
|
4.思考题: 单选题: 1.关于意识障碍描述错误的是 A.嗜睡是正常的意识状态 B.谵妄主要是意识内容异常为主 C.意识障碍常是急性脑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形式 D.昏睡患者不易唤醒 E.意识障碍通常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的异常 材料解析题 男,24岁,登山过程中发生坠落,好心人送至医院,患者对一般刺激无反应, 强烈疼痛刺激时可见防御反射活动,腱反射消失,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 迟钝,眼球无转动。呼吸节律紊乱,大小便失禁。试判断该患者处于什么意识障 碍状态? 问答题 简述意识障碍(意识水平下降)不同程度的具体的临床表现。 |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 邮编:712046 电话:029-38185000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