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版诊断学教学设计-体格检查
来源:诊断学精品课程 作者:诊断学精品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10-19 14:59:42
A A A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6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临床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2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 《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3)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 林果为 王吉耀 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 Company 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 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 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诊断学为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课程开设于第六学期,在学习诊断学之前,学生已经先修过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课程。诊断学就是利用医学基础课知识研究疾病诊断的方法、技巧、步骤及临床逻辑思维方式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过度的桥梁课。诊断学是临床课的前缀课程,学好诊断学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因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授课单元

第二篇 第三章 ,名称:基本检查法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认识检体诊断的方法,能初步掌握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和初步应用能力。

能力目标:学生掌握视诊检查内容、触诊和叩诊手法、叩诊音辨别及听诊方法

素质目标:

1、了解医生的仪态、举止、态度、以及适宜的环境在体检过程中的重要性。

2、体格检查基本方法和技能是学习诊断学的精髓所在,学好这一章至关重要,可以说能够灵活运用、熟练掌握、检查规范能体现出一个医学生的基本功,更是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1、检体诊断、体格检查、体征的概念。

2、叩诊的方法(直接、间接叩诊)、适应范围,五种叩诊音(清音、浊音、实音、鼓音和过清音)的发生机制、特点和出现部位。

难点:方法讲解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直观感受。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列表对比、多媒体形象展示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

2、对于叩诊音进行实景录音,让学生直接听到实际的声音。布置可以完成的课后训练,先熟悉各种操作手法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采用教学录像展示法、理论讲授法、实训示范法、巡回指导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合理使用视频和音频,尤其是实景录像录音,让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时就直接体会操作。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2分钟

 

 

3分钟

15分钟

25分钟

3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第二篇 第三章 基本检查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2. 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五项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5号宋体

(一) 视诊

(二) 触诊

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与深部触诊法)触诊注意事项

(三) 叩诊

1. 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

2. 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

3. 叩诊注意事项

(四) 听诊

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听诊注意事项

(五) 嗅诊

课前探究:

对中西医临床的学生与“望闻问切”注意区分。

1.新课导入:

生活常识:同学们,按照大家对看病流程的理解,医生在询问完病史后的下一步是什么?

设问:既然同学们都知道该开始检查了,那么医生是如何检查的?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基本检查方法就是医生的基本功,是我们伴随终身的技能。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一、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态度端正、仪表端庄。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修养。

和蔼、耐心、关心、体贴病人,以求信赖。

注意医疗保护制度。

检查时医生应站在病人右侧,面向病人。

动作轻柔,不增加病人的痛苦。操作规范、精确、细致,全面而有重点。

环境适宜。(自然光、室温、安静)

要依次暴露检查部位,力求系统、全面。避免反复翻动病人。

按一定顺序进行,避免重复或遗漏。检查顺序要求: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往里;先全面再局部。

遇危重病人,应重点检查并立刻实施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系统、全面体检。

要不断复查,反复验证,以补充或修正诊断。

课程思政融入:

1、人格尊严权:体格检查中要以病人为中心

2、劳动也是有价值的,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与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相关:勤加练习,工匠精神,基本检查方法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和熟练。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我们要求站在被检查者右侧,有在实际操作时会分不清,或随意站立,如何确保自己站在被检查者右侧呢?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人惯用手为右手,当我们用右手检查时,站在患者右侧确保了我们在检查时面向被检查者,所以,不需要刻意思考自己是否站在右侧,而是,自己要面向患者。

二、视诊

图片显示心包积液患者的端坐呼吸体位和腹膜炎患者的强迫仰卧位体位,提示体位和疾病的关系

对话气泡: 圆角矩形: 图片显示心包积液患者的端坐呼吸体位和腹膜炎患者的强迫仰卧位体位,提示体位和疾病的关系定义: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内容:

全身视诊 注意是指一般状态。

局部视诊 皮肤、粘膜、头颈、胸廓、腹部、四肢、肌肉、骨骼和关节外形的异常等。

特殊部位视诊 如鼓膜、眼底、支气管与胃肠粘膜等,则需用某些器械如检耳镜、检眼镜、内镜等协助检查。

临床意义:

视诊可判定患者一般情况,对疾病的预后和轻重缓急做出初步判断。

视诊对诊断某些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有时仅靠视诊即可发现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

教学难点:真正做到从看——观察——视诊的转变过程

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视诊内容,采用不同的体位、光线等等。例如:一般视诊可以在间接日光或日常灯光下进行,但观察皮疹或黄疸时必须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搏动、肿物时以侧面光线为宜。

三、触诊

定义: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触诊还可进一步补充视诊未能明确的体征。

触诊方法:

浅部触诊法: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的检查和评估。浅部触诊法可触及的深度约为12cm

深部触诊法:主要用于检查和评估腹腔病变和脏器情况。深部触诊法触及的深度可达45cm深部滑行触诊法:适用于腹腔深部包块、胃肠病变; 双手触诊法:适用于肝、脾、肾的触诊。深压触诊法:检查反跳痛冲击触诊法:大量腹水需要触肝、脾、肾时选择该方法

t01c053c5238f075ab0冲击触诊法深压触诊法 

通过视频讲解每个具体触诊方法的操作要点并结合生活常识讲解注意事项,让学生充分领会。

四、叩诊

导入

生活常识:同学们,你们桌子上都放这水杯,有装满水的,也有半杯水的,请你跟我一起敲击杯体,听听声音上的区别……

很多同学发现,盛满水的杯子敲击出的声音比较小,半杯水的杯子敲击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声音明显不同。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会不会敲击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呢?这跟我们诊断疾病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的授课内容。

课程思政融入:

介绍叩诊的发明,鼓励学生,生活中的智慧也会对科学进步做出贡献,要做一个“有心人”。

定义: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经传导至其下的组织器官,然后反射回来,被检查者的触觉和听觉所接收,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有无异常。

叩诊方法:

直接叩诊法 用右手三指的掌面直接拍击被检查的部位,适用于胸部或腹部面积较广泛的病变,如大量胸水或腹水等。

间接叩诊法 医师将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它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用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末端指关节处或第二节指骨的远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活动为主,避免肘关节和肩关节参与运动。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右手中指应立即抬起,在同一部位叩诊可连续叩击23下。适用于确定正常组织的界限,和相对较小的病变范围

教学重难点:

1、间接叩诊法的掌握

25种基本叩诊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解决方案:

1、间接叩诊法学生不易掌握,就把操作要点总结为6字口诀(紧、翘、短、均、直、腕)方便学生记忆;叩击力量的轻重,应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病变组织的性质、范围大小、位置深浅等具体情况而定。PPT显示叩诊动作,并与学生展开互动,演示叩诊方法,并强调动作要点

2、叩诊5种叩诊音的理解,联系物理常识,列出影响声音传导的因素(包括物质的致密度、弹性、含气量及与体表距离有关),同时结合解剖结构,理解不同部位叩诊声音的不同;再联系病理知识,当发生病变时,改变了相关因素,其叩诊音就会改变。最后以图表的形式加以总结,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叩诊音:

注意事项:

环境应安静,以免影响叩诊音的判断。

根据叩诊部位不同,病人应采取适当体位

应结合手指所感受的局部组织振动的差异进行综合考虑判断。

对称部位的比较与鉴别。

叩诊操作应规范,根据病位深浅合理选择叩诊力度。

五、听诊

导入:说到医生的听诊,大家是不是都能够想到医生的一个标志性配件——听诊器? 是不是听诊必须使用听诊器呢?


定义:听诊是医师根据病人身体各部分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方法:

直接听诊法:医师将耳直接贴附于被检查者的体壁上进行听诊。

间接听诊法:就是用听诊器进行听诊的一种检查方法。

六、嗅诊:

定义:嗅诊是通过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来自病人皮肤、粘膜、呼吸道、胃肠道、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脓液和血液等的气味,根据疾病的不同,其特点和性质也不一样。

内容:

汗液:酸性汗液——风湿热和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物 狐臭味——腋臭

痰液:恶臭味——支气管扩张症或肺脓肿

脓液:恶臭味——气性坏疽

呕吐物:粪便味——肠梗阻患者 浓烈的酸味——幽门梗阻

粪便:腐败性臭味——消化不良或胰腺功能不良者 腥臭味——细菌性痢疾

尿:浓烈氨味——膀胱炎

呼吸味:刺激性蒜味——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板书

3.总结归纳:

基本检查方法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基本检查法是检体诊断的基础,请学生课下勤加练习,并查阅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和价值,说出自己的观点。

4.思考题:

(1)      触诊腹肌是否有抵抗感,首选的触诊方法为

A.浅部触诊法       B.深部滑行触诊法         C.深部冲击触诊法

D.双手触诊法       E.钩指触诊法

(2)    关于双手触诊法下述不正确的是

A.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   B.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C.检查时患者一般屏气    D.有利于右手触诊  

E.使被检查脏器或包块更接近于体表

(3)    结合大叶性肺炎的病理改变,试述肺部的叩诊音变化并说明依据。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6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临床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4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 《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4)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 林果为 王吉耀 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 Company 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 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 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诊断学为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课程开设于第六学期,在学习诊断学之前,学生已经先修过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课程。诊断学就是利用医学基础课知识研究疾病诊断的方法、技巧、步骤及临床逻辑思维方式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过度的桥梁课。诊断学是临床课的前缀课程,学好诊断学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因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授课单元

第二篇 第四章 ,名称:一般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掌握浅表淋巴结检查法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熟悉发育与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熟悉皮肤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能力目标:学生已学习了“基本检查法”,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部分内容在《诊断学》检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学生切实掌握。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检查患者一般状态的方法,能初步辨识患者一般状态是否异常的能力。

素质目标:检查过程要体现人文关怀:检查患者时要关心爱护被检查者,比如检查前暖热自己的手、剪短指甲、注意给患者保暖,遮蔽隐私部位等等。中国古代南齐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这表明“仁爱”是医者的必备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浅表淋巴结检查法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难点:浅表淋巴结检查法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通过复习淋巴结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从病因及淋巴液的回流方向,探讨异常情况带来的淋巴结改变,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临床意义。

2、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操作方面的实践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演示,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

2. 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

3. 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

4.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通过丰富的形象化教学情景资料,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除了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更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相互检查,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通过歌诀形式将难以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增强了学生兴趣,加深了记忆。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5分钟

5分钟

4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5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第二篇 第四章 ,名称:一般检查

教学要求:

1. 掌握全身状态检查的内容及其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 掌握淋巴结检查的方法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 熟悉皮肤检查的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教学内容

全身状态检查

1. 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发育与体型

3. 营养状态

4. 意识状态

5. 面容与表情

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 体位

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7. 姿势与步态

皮肤检查

弹性、颜色、湿度与出汗、皮疹、皮下出血、蜘蛛痣、皮下结节、水肿、溃疡与瘢痕、毛发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淋巴结检查(重难点)

1. 检查方法: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

2. 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课前探究:

学生已学习了“基本检查法” ,一般检查这部分内容在《诊断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对患者的一般状态,包括生命体征的检查,也是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检体诊断的关键一章,需在思路、操作等各方面进行引导。

1. 新课导入:

我们曾经像填表格一样了解了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内容,这些仅仅是表格呢,还是对我们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患者到医院就诊,会进入不同的科室,那么每个科室的检查都是不一样的,还是有那些检查是每个科室首要的、必须进行的检查?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一、全身状态检查

(一)性别

(二)年龄

(三)生命征:生命征是标志生命活动的存在与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检测方法,是体格检查的必检项目。包括:体温(T)、脉搏(P)、呼吸(R)、血压(BP)

体温:

 

脉搏:通常以触诊法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应注意其频率、节律、强弱以及呼吸对它的影响等。

0530808902  脉搏触诊法

呼吸:医师在检查脉搏结束后,手指仍应放在桡动脉处,但应观察病人胸廓或腹部随呼吸而出现的活动情况,或将手放于病人胸廓上,直接计数,一般情况下应计数1分钟。应注意呼吸类型、频率、深度、节律以及有无其他异常等现象。由于呼吸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检查呼吸时切勿对患者有任何暗示。

血压:

定义: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脉压指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将特制导管经穿刺周围动脉送入主动脉,导管末端经换能器外接监护仪,自动显示血压数值。此法需要专用设备,技术要求较高且有一定创伤,故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

间接测量法:用血压计测量,血压计有汞柱式、弹簧式和电子血压计,以汞柱式血压计最为常用。

   

教学重难点:

1、口、肛、腋温测量方法及三种体温测量法的不同应用场景。

2、血压测量的规范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

解决方案:

1、日常最常见测温方法为腋测法,通过和腋测法对比记忆,使同学们更容易掌握三种测量方法的不同。设置提问,问题1腋测法常用,另外两种不常用,为什么?引出优缺点和使用场景。问题2腋测法这么常用,有没有哪些情况不能使用?引发同学们的拓展思维。

2、血压的测量是日常最常应用的,很多家庭都自备血压计,首先使用多媒体一步步讲解汞柱式血压计的规范法操作,再通过询问同学,自己在家庭应用中有哪些手法和规范操作不同,进而解释为什么要规范操作。举例:听诊器体件放置肘关节内侧肱动脉处,听诊器不塞入袖带内。原因发散:对血压的影响。

(四)发育与体型 

1.判断成人发育正常的指标;2.三种体型

3.异常:巨人症、侏儒症、呆小病、佝偻病

(五)营养

1.营养状态分级及判断指标 ;2.异常:营养不良、肥胖

(六)意识状态

1.正常

2.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及谵妄。

(七)面容与表情:

 (八)体位

1.自主体位2.被动体位 

3.强迫体位:强迫坐位、强迫侧卧位、辗转体位。

二、皮肤粘膜检查

内容:颜色、弹性、皮疹、出血点与紫癜、蜘蛛痣、肝掌 、水肿、皮下结节、瘢痕、毛发

皮疹示意图2

以图片形象表述各种皮疹的形态

对话气泡: 圆角矩形: 以图片形象表述各种皮疹的形态

三、淋巴结检查

导入:

病例:某天上课前,有位学生突然神色慌张的跑来找我,指着自己的颈部和下颌关节处,说他昨晚无意间发现这两个地方有了不只一个包块,不痛不痒,鉴于平时听到的名人得淋巴瘤的新闻,他怀疑自己得了淋巴瘤,惊恐万分……

这个同学到底是杯弓蛇影,自己吓自己呢?还是真的有问题?相信同学们通过触摸,也许有人就有了小小的发现,那这个到底是不是得了疾病呢?

设问:同学们,你们也可以触一下这里,看看有没有发现?

(一)淋巴结概述: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为一种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与淋巴管连接起来。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场所,有过滤、增殖和免疫作用。正常人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20.5cm厘米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亦无压痛。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当病原体侵入时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并可沿淋巴管的流注方向扩散和转移。

浅表淋巴结分布:

淋巴结遍布全身,只有比较表浅的部位才可触及。

1、头颈部 2、上肢 3、下肢

 颈淋巴结群 腋窝淋巴结分组     1000000000848403_20170331220039

(二)检查顺序

(三)检查方法:

1.视诊:局部皮肤

(1)红肿(2)瘘管(3)疤痕 

2.触诊:触诊是检查淋巴结的主要方法。检查者将示、中、环三指并拢。其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滑动触诊。这里所说的滑动是指腹按压的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的滑动;滑动的方式应取相互垂直的多个方向或转动式滑动,这有助于淋巴结与肌肉和血管结节的区别。

(1)部位(2)大小(3)数目(4)硬度(5)压痛(6)活动度

(四)临床意义: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1.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所引起,急性炎症初始,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肿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慢性炎症时,淋巴结较硬,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

2.  淋巴结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相互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如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及波动感。晚期破溃后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3.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坚硬,或有橡皮样感,表面可光滑或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

Virchow淋巴结:胸部肿瘤如肺癌可向右侧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因此处系胸导管进颈静脉的入口,这种肿大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常为胃癌、食管癌转移的标志。

u=1186192462,1398870375&fm=27&gp=0   颈部包块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1.  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布氏杆菌病、血行弥散型肺结核、麻风、梅毒、鼠咬热、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丝虫病等。

2.  非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教学重难点:浅表淋巴结检查法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解决方案:

1.通过复习淋巴结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从病因及淋巴液的回流方向,探讨异常情况带来的淋巴结改变,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临床意义。

2.淋巴结检查顺序学生容易遗漏,以歌诀的形式加以总结,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3.淋巴结检查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操作方面的实践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演示,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融入: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引导学生回顾开篇那位同学的问题,我们能够解释那个同学的困惑了吗?强调一个症状,不能孤立看待,详细询问病史很重要。这是临床思维很重要的一部分。

板书:

3.总结归纳:

一般检查是对患者全身状态的概括性观察,常以视诊为主,当视诊不能达到检查目的时,需配合使用触诊等检查方法。

在本章节学习中,需要同学们熟悉掌握生命征检查的重要性、检查方法和异常情况的临床意义;对于本章节的重点内容淋巴结检查的学习: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了淋巴结的相关解剖知识和生理功能,据此,引导学生推理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结合部分学生知识留存率低的特征,以图片演示淋巴结的引流部位以及操作方法,以多媒体+师生互动的方式介绍操作方法,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

4.思考题:

(1)    乳腺疾病常可致哪组淋巴结肿大                                          

A.左锁骨上淋巴结      B.右锁骨上淋巴结  C.同侧腋窝淋巴结  

D.滑车上淋巴结        E.腹股沟淋巴结

(2)    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常采取的体位为                                        

A.被动体位  B.自主体位   C.强迫坐位   D.辗转体位   E.强迫俯卧位

(3)       荨麻疹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局限性隆起        B.呈苍白的或红色    C.常见于各种过敏反应  

D.为皮肤变态反应    E.消退后常留有瘢痕

(4)    大家在课堂上都互相检查了淋巴结,如果发现肿大,请结合所讲内容分析肿大原因?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6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临床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3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 《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5)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 林果为 王吉耀 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 Company 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 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 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诊断学为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课程开设于第六学期,在学习诊断学之前,学生已经先修过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课程。诊断学就是利用医学基础课知识研究疾病诊断的方法、技巧、步骤及临床逻辑思维方式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过度的桥梁课。诊断学是临床课的前缀课程,学好诊断学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因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授课单元

第二篇 第五章 ,名称:头部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头部检查的内容;颜面部器官(眼、耳、鼻、口)的检查内容和方法;能够独立、规范地进行头部的检查。熟悉头部重要体征的鉴别及其临床意义;颜面部器官的特殊检查,包括远近视力检查、视野检查、口咽部检查等。

能力目标:学生已学习了“基本检查法”、“全身状态检查”和“皮肤检查”,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独立、规范地进行头部及颜面部器官的检查的能力,以及能初步辨识患者头部是否异常的能力。

素质目标:头部及其器官检查是视诊最容易看到的位置,但是耳、鼻的检查多需要配合相应的专科器械来完成,所以告知学生诊断学这部分学习的局限性,并从诊断学角度引导学生做好医患沟通。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瞳孔大小与对光反射、咽和扁桃体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难点:1瞳孔大小与对光反射;2、支配眼球运动的肌肉和神经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通过复习生理和解剖学过的内容,探讨瞳孔反射的反射弧,动眼神经的通路等,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

2. 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

3. 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

4.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通过丰富的形象化教学情景资料,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除了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更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相互检查,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通过歌诀形式将难以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增强了学生兴趣,加深了记忆。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5分钟

25分钟

5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30分钟

第二篇 第五章 ,名称:头部检查

教学要求:

1. 掌握头部检查的内容;颜面部器官(眼、耳、鼻、口)的检查内容和方法;能够独立、规范地进行头部的检查。

2. 熟悉头部重要体征的鉴别及其临床意义;颜面部器官的特殊检查,包括远近视力检查、视野检查、口咽部检查等。

教学内容

头发:引起脱发的常见疾病;

头颅及其颜面(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头颅运动)

头部器官:

1.眼:眉毛、眼睑、泪囊、结膜、角膜、巩膜、

瞳孔(大小、性状、反射)

眼球(外形、运动、眼外肌和其神经支配)

眼的功能检(视力、视野、色觉)。

2.耳:外耳、中耳、乳突、听力。

3.鼻:鼻的外形、鼻翼扇动、鼻中隔、鼻粘膜与分泌物、鼻出血、鼻旁窦。

4.口腔:口唇与口腔粘膜、牙齿与龈。舌与舌苔、咽部及扁桃体、喉、口腔的气味。

5.腮腺:解剖部位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课前探究:

1、头部及其器官检查是视诊时最容易看到的位置,但是耳、鼻的检查多需要配合相应的专科器械来完成,所以告知学生诊断学这部分学习的局限性,并从诊断学角度引导学生做好医患沟通。

2、头部及其器官检查又是非常细致细节的检查,要学会如何规范、系统的检查,既能做到检查时不遗漏,又能思考到细节和整体的关系。

2. 新课导入: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有一个困扰在年轻人中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就是“头秃”—“我变强了,我也变秃了”,那么大家有没有了解过脱发的类型有什么?日渐稀少,或突然变秃的原因又哪些呢?比如以青壮年多见的斑秃可能和神经创伤、精神异常、感染病灶和内分泌失调有关,可以自愈;而脂溢性脱发又称为雄性激素源性脱发,一听在座有的的男同学就开始摸自己M型的额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头部检查的内容。

斑秃3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7acb0a46f21fbe09163d48e461600c338644addb?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d2F0ZXIvYmFpa2U4MA==,g_7,xp_5,yp_5/format,f_auto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一、头发和头皮(在讲解时和课前导入呼应)

二、头颅:

1.大小和形态:

注意测量方法以软尺自眉间向侧方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绕头一周,记录厘米数,而不是沿水平线测量

对话气泡: 圆角矩形: 注意测量方法以软尺自眉间向侧方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绕头一周,记录厘米数,而不是沿水平线测量  

头颅形态大小异常的临床意义:

⑴小颅:小儿囟门于1218个月内闭合,过早闭合即可形成小头畸形,并伴有智力发育障碍。小颅畸形可见于多种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愚型(Down病)。

⑵方颅: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见于小儿佝偻病、先天性梅毒。

⑶巨颅:见于脑积水的小儿。长期的颅内高压、脑积水使额、顶、颞、枕部突出,头颅增大,对比之下颜面很小,常有头皮静脉曲张。

2.头颅运动:点头运动称De Musset征,也称收缩期点头征,见于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三、头部器官:

(一)眼

1.眼的功能检查(视力 视野 色觉)

注意:在色觉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对红绿色盲的认知。解释红绿色盲指辨别能力差,纠正红色当绿色,绿色当红色的错误观点。

2.外眼检查 (眼睑 泪囊 结膜 眼球)

     

教学重难点:掌握支配眼球运动的肌肉和神经,并能够判断肌肉神经损伤后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并回忆12对颅神经,并多媒体讲解6条眼外肌的分布、作用;眼球运动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支配,具体讲解每个神经支配的肌肉。首先带领同学们记忆,比如类比记忆: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我们曾经有组淋巴结叫滑车淋巴结,在什么位置?对,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间沟处走行,也就是我们身体的上斜部位,是不是可以同时记忆。然后再提问:这些神经麻痹时会出现怎样的眼球运动障碍?再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分析讲解。最后在雨课堂上做题,逐个选项分析正确与否,加强记忆。

3.眼前节检查 (角膜 巩膜 虹膜 瞳孔)

教学重难点:瞳孔对光反射

解决方案:

1、首先通过多媒体讲解操作和现象

2、通过回忆-探索-总结的方法习得对光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反射弧:

回忆: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探索: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瞳孔对光反射,刺激是光照,所以感受器应该为视网膜;传入神经为将感觉上传,所以一定是感觉神经元,在12对颅神经中选择最恰当的是视神经;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将指令传出引起组织器官作用,一定为运动神经元,所以传出神经应该为动眼神经;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在瞳孔对光反射中,效应器是瞳孔括约肌。

总结: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双侧视束→上丘臂→中脑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l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双侧瞳孔缩小

3瞳孔的对光反射分为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两种。瞳孔对光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它的检查对于眼内局部病变和中枢神经病的诊断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颅内病变因部位、性质及损伤程度的不同可出现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其他改变。昏迷病人的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4.眼底检查

       

            图示为正常眼底和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对比讲解

二、耳:

1.外耳 (耳廓 外耳道)

2.中耳

3.乳突

4.   听力:一般体格检查多用粗测法检查听力。在神经系统详细讲解音叉测听力。

三、鼻:

1.鼻的外形

2.鼻翼扇动

3.鼻中隔

4.鼻出血

5.鼻腔粘膜

6.鼻腔分泌物

7.   鼻窦:鼻窦的检查方法(重点)

①上颌窦 左右颧部向后按压

②额窦 一手扶持病人枕部,用另一手拇指或示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用力向后向上按压

③筛窦 两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方按压

④蝶窦 解剖位置深,不能在体表进行检查。

四、口腔

口唇

口腔粘膜:应在充足的自然光线或手电筒照明下进行。正常口腔粘膜呈粉红色,光洁润滑。如出现蓝黑色色素沉着斑片多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病)。大小不等的粘膜下出血点或瘀斑见于各种出血性疾病或维生素C缺乏。在相当于第二磨牙的颊粘膜处出现帽针头大小的白色斑点称为麻疹粘膜斑(Koplic斑),是麻疹的早期体征。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见于衰弱的小儿或老年患者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癌药之后。

牙齿;牙龈;

牙齿  

舌:干燥舌:脱水、高热;舌体增大:炎症、水肿;裂纹舌:横向裂纹:先天愚型、核黄素缺乏;纵向裂纹: 梅毒性舌炎;草莓舌:猩红热;牛肉舌:糙皮病;镜面舌:恶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毛舌:真菌感染

咽部及扁桃体:检查方法、扁桃体肿大分度:不超过咽腭弓者为I度;超过咽腭弓者为II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III度。

扁桃体增大分三度

口腔的气味;腮腺

板书:

对比视野检查和眼球运动检查

视野检查

眼球运动检查

被检者

检查者捂住一侧眼睛

被检者不捂眼睛,盯着目标物

固定

固定头部,固定眼球

固定头位,眼球跟随目标移动

方向

四个方向,从外向内

六个方向,从内向外

3.总结归纳:

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了头部的相关解剖知识和生理功能,据此,引导学生推理头面部五官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结合部分学生知识留存率低的特征,以图片演示头部检查的内容和操作方法,适当复习解剖学相关知识,以多媒体+师生互动的方式介绍操作方法,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让学生真切理解学以致用,以及诊断学的桥梁学科作用。

4.思考题:

1.  3岁患儿,额、顶、颞及枕部突出膨大成圆形,颈部静脉充盈,对比之下,颜面很小,双目下视,巩膜外露。该患儿最可能的疾病是

  A.呆小症     B.先天性梅毒     C.佝偻病    D.Marfan综合征    E.脑积水

2.  痛风患者耳廓上见触痛性黄白色小结,该小结产生的原因是

A.风湿性肉芽肿   B.耳廓软骨炎  C.尿酸盐沉积  D.碳酸沉积   E.皮肤感染

3.  患者,男,30岁,曾患肺结核,体检发现口腔黏膜出现蓝黑色色素沉着,指缝、乳晕等处也有色素沉着。病因最可能是

  A.克汀病            B.黏液性水肿          C.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D.肢端肥大症        E.Cushing

4.  试述扁桃体肿大的临床分度。

5.  拓展思考:Horner综合征的病因、神经支配?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6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临床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1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 《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6)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 林果为 王吉耀 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 Company 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 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 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诊断学为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课程开设于第六学期,在学习诊断学之前,学生已经先修过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课程。诊断学就是利用医学基础课知识研究疾病诊断的方法、技巧、步骤及临床逻辑思维方式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过度的桥梁课。诊断学是临床课的前缀课程,学好诊断学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因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授课单元

第二篇 第六章 ,名称:颈部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基于对颈部重要器官的学习和理解,能掌握颈部动静脉、甲状腺、气管的检查的方法。

2.基于对颈部动静脉、甲状腺、气管等器官解剖学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理解,能 够推导出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3.了解颈部外形及活动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颈部查体的方法,强化临床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常见颈部疾病诊治的能力。并通过对颈部重要器官解剖及生理功能的复习,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推导临床意义。提高学生临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素质目标:

1.颈部的血管、甲状腺、气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加之位置表浅,如有异常容易早期发现,颈部体检对早期诊断甲状腺、心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行检查时要格外仔细,避免遗漏,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鼓励学生苦练基本功,发扬工匠精神。

2.甲状腺疾病是颈部检查中发病较高的一类疾病,该内分泌类疾病,对全身重要脏器均有影响,治疗周期长,患者的精神负担较重,故情绪波动大,依从性差,因此在检查过程要体现人文关怀,操作时手指温暖,指甲剪短,力度适中,不要造成患者的不适;同时要安慰鼓励患者,帮患者树立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颈部动静脉、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难点:颈部静脉、颈部动脉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甲状腺肿大的分度 临床意义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通过复习颈部血管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从病理生理入手,探讨由于血管内压改变导致的颈部血管异常体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临床意义。

2.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甲状腺正常生理解剖和甲状腺常见疾病融会贯通,多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互动。并以歌诀的形式总结甲状腺的检查方法,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

2. 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

3. 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

4.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颈部检查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颈部正常生理解剖和颈部常见疾病融会贯通,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操作方面的实践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演示,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也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提高了教学质量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第二篇 第五章 ,名称:头部检查

教学要求:掌握颈部检查的内容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颈部外形与分区

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颈部血管(重难点):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搏动、颈动脉明显搏动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重难点)

1.        甲状腺检查方法

2.        甲状腺肿大时的分度

3.        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气管

课前探究:

颈部检查内容较少,在整个体格检查中占比不多,但重难点较多,需反复回顾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故在讲解时需注意学生的理解和反馈。

3. 新课导入:

提出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关注,导入课程。

对话气泡: 圆角矩形: 提出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关注,导入课程。

由于我国甲亢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导致我们生活中如果出现近期脖子明显增粗,伴有消瘦,睡眠不好,自感觉心慌的情况,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得了甲亢, 因为甲亢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体征就是脖子变粗,那么其他疾病会不会导致颈部变粗,出现结节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次的授课环节——颈部检查。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一.    颈部外形与分区

分区:颈前三角与颈后三角

neck-750x600

二.    颈部姿势与运动

异常:抬头困难——严重消耗性疾病、重症肌无力

活动受限伴疼痛——炎症、扭伤、结核或肿瘤

强直——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

斜颈——区分先天性与后天性

三.    颈部皮肤与包块

皮肤:重点观察有无蜘蛛痣、感染、瘢痕、瘘管等。

包块:区分颈部包块特点并能鉴别

    

四.    颈部血管

颈静脉怒张:取3045°半卧位时,颈静脉充盈超过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23称为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增高,见于右心衰、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

 颈静脉怒张

颈动脉搏动:安静下颈动脉明显搏动为异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甲亢等。机制:主动脉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周围血管内的压力迅速上升后又迅速下降→搏动幅度增大

颈静脉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机制: 心室收缩→通过关闭不全的三尖瓣→血液自右心室逆流入右心房→颈静脉收缩期向上性搏动充盈

颈部血管杂音

1)动脉性杂音:吹风样

大血管区——颈或椎动脉狭窄;锁骨上窝——颈肋压迫→锁骨下动脉狭窄

2)静脉性杂音:嗡鸣样

为颈静脉流入上腔静脉口径较宽的球部所产生,用手指压迫颈静脉后即可消失。     

教学重难点:颈部动静脉的搏动和临床意义

解决方案:

1、引导学生复习解剖及生理学过的心脏的解剖及循环血流。

   IMG_20160330_180735

2、帮助学生理解:“狭窄”— 该开没开大;“关闭不全”— 该关没关上;进而熟悉各个瓣膜的“狭窄”和“关闭不全”处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最后,分析病变时异常的血流方向及体征。

3、对比颈静脉搏动和颈动脉搏动的区别和联系

 五.甲状腺

解剖: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和两侧,正常约1525g,表面光滑,柔软不易触及。作吞咽动作时甲状腺随吞咽向上移动。

甲状腺检查:

视诊:正常多不易看到,女性青年发育期可略增大

触诊:可选取单手或双手法,应注意区分大小、硬度、光滑,有无结节,压痛,两侧是否对称,有无细震颤

听诊:低调连续性血管杂音,考虑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肿大的分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I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II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即为III度。

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①甲状腺功能亢进 肿大的甲状腺质地较柔软,触诊时可有震颤,有时能听到"嗡鸣"样血管杂音,收缩期明显增强,是血管增多、增粗、血流增速的结果。②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大很突出,可为弥漫性或结节性,不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和体征。③甲状腺癌 触诊时可有结节感,不规则、质地硬。有时结节较小,易与甲状腺腺瘤、颈前淋巴结肿大相混淆。④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 呈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应注意与甲状腺癌鉴别。桥本甲状腺炎是肿大的炎性腺体可将颈总动脉向后方推移,因而在腺体后缘可以摸到颈总动脉的搏动,而甲状腺癌则往往将颈总动脉包绕在癌组织内,触诊时摸不到颈总动脉的搏动,可以此作鉴别。⑤甲状旁腺腺瘤 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之后,发生腺瘤时可以使甲状腺突出,检查时也随吞咽移动,需结合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加以鉴别。⑥甲状腺腺瘤 多为孤立性甲状腺结节,单发、光滑

教学重难点: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和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的记忆

解决方案:

1甲状腺肿大和上一章讲过的扁桃体肿大都是分3度,所以进行类比记忆,有什么区别。

2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在记忆时可以先简化,归类,再进行记忆。

ü 明显肿大——单纯性甲状腺肿

ü 伴震颤血管杂音——甲状腺功能亢进

ü 伴发热疼痛——甲状腺炎

ü 伴结节质硬——甲状腺癌

六.气管

正常人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检查时患者应取坐位或仰卧位,颈部自然直立,医生将右手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侧的胸锁关节上,中指在胸骨上窝处探触气管并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实质与环指中间。

如两侧距离不等则表示有气管移位。

从胸腔两侧压力变化入手,以图片形式展示、归纳,方便学生记忆。

对话气泡: 圆角矩形: 从胸腔两侧压力变化入手,以图片形式展示、归纳,方便学生记忆。 

   Oliver征:主动脉弓动脉瘤时,因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并向后下方挤压气管,因而可触及随心脏搏动而发生的气管向下拽动。

板书:

1颈静脉怒张机制图

2、对比扁桃体三度肿大和甲状腺三度肿大

扁桃体肿大

甲状腺肿大

I

不超过咽腭弓者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

II

超过咽腭弓但未达到咽后壁中线者

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

III

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

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

3.总结归纳:

在颈部检查的学习中,连掌握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的的相关解剖知识和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务必在课堂上分析清楚。以图片演示头部检查的内容和操作方法,适当复习解剖学相关知识,以多媒体+师生互动的方式介绍操作方法,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让学生真切理解学以致用,以及诊断学的桥梁学科作用。

4.思考题:

1.  下列关于颈静脉的描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

B.平卧时正常人可稍见充盈

C.正常人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1/3以内

D.颈静脉怒张是指取30°~45°的半卧位时,出现明显颈静脉充盈

E.静脉压增高可见于右心衰竭

2.  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单纯甲状腺肿的主要鉴别点是

A.甲状腺肿大程度  B.甲状腺表面情况    C.甲状腺有无震颤及血管杂音

D.甲状腺质地软硬  E.甲状腺有无压痛

3.  女,31岁,多食善饥,心悸、多汗、手抖2周来诊。既往体健。查体:T 37.2℃P 112/分,BP 128/60 mmHgR 16/分。甲状腺弥漫性Ⅱ度肿大,可闻及血管杂音,肺(-),心率112/分,律齐,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糖尿病   B.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C.心肌病   

D.神经官能症  E.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4.  拓展思考:

(1)    很多甲亢患者在服药的同时,听说吃海带能治粗脖子病,试结合所讲内容,判断该说法是否正确?

(2)    结合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解释甲亢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尤其是高代谢症候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表现?尝试解释“突眼征”的原因。

(3)    如果要明确诊断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需要进一步做哪些辅助检查?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专业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2学时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新世纪第4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 《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3)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授课对象为中西医专业三年级学生,具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知识,与上述几门相关课程的任教老师沟通得知,本班同学基础知识较为牢靠,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对呼吸系统重要器官解剖及生理功能的复习,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推导临床意义,故可以结合部分临床现象,适当展开病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点。

2.认知特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基本检查法”“全身状态检查”“皮肤检查”和“头颈部检查”,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部分内容在《诊断学》检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学生切实掌握。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了呼吸系统重要器官的相关解剖知识和生理功能,据此,引导学生推理检查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结合部分学生知识留存率低的特征,以图片复习解剖知识,现场演示操作方法,这种多媒体+师生互动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让学生真切理解学以致用以及诊断学的桥梁学科作用。

3.学习能力分析

   经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充满兴趣,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实施,具备对新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应用PPT教学和现场演示教学,配以图片解析,做到形象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索。

授课单元

章 胸部检查,第一、二节,

名称: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胸部常用垂直线标志。掌握胸骨角、胸骨柄、肩胛骨等骨骼标志的位置。掌握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胸廓一侧变形的特点及病因。掌握乳房视诊、触诊常见异常改变的特点及原因。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认识胸部体表标志的能力,能初步辨识异常胸廓的能力。

素质目标:

1.让学生在对自然科学、社会知识、自我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认知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尊重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鼓励学生潜心研究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知意识和敬业精神。

4.强调在临床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在体格检查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信任;在操作中对患者关心、体贴且有耐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具备严谨务实、勤业求真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并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和划线,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胸廓一侧变形的特点及病因。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方法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胸部常用体表标志和划线。

难点:乳房视诊、触诊常见异常改变的特点及原因。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通过复习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从病理生理入手,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临床意义。

2.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体征和临床融会贯通,多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互动。并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3.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与乳房检查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操作方面的实践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演示,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也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知识点预习、自学要点,并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2.课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雨课堂”随堂测试随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

3.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1.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胸部部正常生理解剖与胸部常见疾病融会贯通,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辅助板书提炼分散知识的逻辑关系,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除了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更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相互检查,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通过歌诀形式将难以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增强了学生兴趣,加深了记忆。

2.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仅能反映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非概念性的开放题,适当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源开拓知识面,总结、回顾课堂所学内容。

3.利用雨课堂等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发布预习和补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发布课堂实时练习及时把握学生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调节课堂活跃度。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第七章 胸部检查

第一节 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第二节 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教学要求:

了解胸部常用垂直线标志。掌握胸骨角、胸骨柄、肩胛骨等骨骼标志的位置。掌握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胸廓一侧变形的特点及病因。掌握乳房视诊、触诊常见异常改变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内容:

   一、胸部检查概述

二、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三、胸壁检查

四、胸廓检查

五、乳房检查

课前探究:

胸部体表标志和分区部分内容比较直观,理解性内容较少,学生结合解剖学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掌握。因此,本部分内容设计为课前雨课堂课件推送结合教材自学,课堂上教师针对重点内容提问强调的方式进行教学。

5分钟

1.新课导入:

在学习完了头颈部体格检查后,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我们即将开始进行胸部检查的学习。胸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胸腔内有哪些人体至关重要器官?在进行胸部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让我们一起开始胸部检查的学习。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10分钟

一、胸部检查概述

(一)简述胸部的范围。指出胸廓内含有心、肺等重要脏器,胸部检查目的即是判断这些脏器的生理、病理状态。

(二)略讲胸部检查的方法。(物理诊断、辅助诊断)

25分钟

二、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重点)

课前将雨课堂自学课件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本和课件自学并完成练习。课堂上答疑,或提问学生来巩固知识。

内容:指出胸部的体表标志的来源和意义:为标记正常胸廓内部脏器的轮廓和位置,以及一场体征的部位和范围,熟识胸廓上的自然标志和人为划线据重要意义。

(一) 骨骼标志。

(二) 垂直线标志。

(三) 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

(四) 简要提及肺和胸膜的界限。

第二节 胸壁、胸廓与乳房

15分钟

一、胸壁

(一) 静脉:胸壁静脉曲张的意义

(二) 皮下气肿

(三) 胸壁压痛

(四) 肋间隙

利用多媒体讲解,举例,提问,实践操作

15分钟

二、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重难点)

(一) 扁平胸

(二) 桶状胸

(三) 佝偻病胸

(四) 胸廓一侧变形

(五) 胸廓局部隆起

(六) 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

重点讲解,强调重要性。结合多媒体图示说明病态胸廓的改变形态。


20分钟

三、乳房(难点)

(一)      视诊:强调乳腺癌的视诊体征

(二)      触诊:强调乳腺癌的触诊体征

(三)      乳房的常见病变:举出临床病例并分析说明

结合多媒体图示、视频、板书,说明乳房检查的手法、注意事项。

通过因乳腺癌去世的明星,提升学生对疾病重要性的认知。

10分钟

3.总结归纳

1)带领学生总结关键的骨性标志及意义、常见的胸廓畸形。

2)触诊乳房包块的应注意的内容,推广至所有包块和脏器的触诊(注意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及活动度)。

4.思考题

1)选择题:

1.桶状胸常见于

A.佝偻病 B.肺不张 C.肺结核 D.胸腔积液 E.肺气肿

2.骨髓异常增生者,常有胸骨压痛和叩击痛,常见于

A.肋骨骨折   B.肋软骨炎   C.白血病   D.肋间神经炎   E.胸骨骨折

3.下列不属于乳腺癌典型体征的是

A.局部皮肤外观呈橘皮样变   B.乳房皮肤回缩   C.乳头血性分泌物

D.乳头近期发生回缩         E.乳房皮肤红肿、热痛

2)问答题:简述乳房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鉴别要点。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职称: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专业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4学时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新世纪第4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3)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授课对象为中西医专业三年级学生,具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知识,与上述几门相关课程的任教老师沟通得知,本班同学基础知识较为牢靠,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对呼吸系统重要器官解剖及生理功能的复习,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推导临床意义,故可以结合部分临床现象,适当展开病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点。

2.认知特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基本检查法”“全身状态检查”“皮肤检查”和“头颈部检查”,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部分内容在《诊断学》检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学生切实掌握。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了呼吸系统重要器官的相关解剖知识和生理功能,据此,引导学生推理检查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结合部分学生知识留存率低的特征,以图片复习解剖知识,现场演示操作方法,这种多媒体+师生互动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让学生真切理解学以致用以及诊断学的桥梁学科作用。

3.学习能力分析

   经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充满兴趣,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实施,具备对新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应用PPT教学和现场演示教学,配以图片解析,做到形象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索。

授课单元

章 胸部检查,第节,

名称:肺和胸膜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呼吸频率、呼吸节律(潮氏呼吸)异常的病因与特点。掌握语颤的检查方法与异常改变的病因。掌握胸部正常叩诊音,肺下界叩诊异常的病因,胸部常见异常叩诊音的病因和特点。掌握三种正常呼吸音的特点和产生机制。掌握异常呼吸音特点与病因。掌握干湿啰音的特点分类及临床意义。掌握听觉语音异常的特点及病因。掌握肺与胸膜常见病的体征。熟悉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膜和肺部检查中的作用熟悉胸膜摩擦感、胸膜摩擦音的机理、病因、特点。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检查患者肺和胸膜的方法,能初步辨识患者肺和胸膜是否有异常。

素质目标:

1.让学生在对自然科学、社会知识、自我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认知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尊重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鼓励学生潜心研究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知意识和敬业精神。

4.强调在临床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在体格检查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信任;在操作中对患者关心、体贴且有耐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具备严谨务实、勤业求真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并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语颤改变的临床意义。叩诊和听诊的方法。肺部常见异常体征的检查方法。

难点:异常呼吸音的听诊及鉴别。干湿啰音的区别。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通过复习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从病理生理入手,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临床意义。

2.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体征和临床融会贯通,多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互动。并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3.胸部的肺和胸膜检查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操作方面的实践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演示,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也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知识点预习、自学要点,并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2.课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雨课堂”随堂测试随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

3.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1.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胸部部正常生理解剖与胸部常见疾病融会贯通,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辅助板书提炼分散知识的逻辑关系,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除了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更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相互检查,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通过歌诀形式将难以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增强了学生兴趣,加深了记忆。

2.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仅能反映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非概念性的开放题,适当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源开拓知识面,总结、回顾课堂所学内容。

3.利用雨课堂等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发布预习和补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发布课堂实时练习及时把握学生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调节课堂活跃度。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第七章 胸部检查

第三节 肺和胸膜检查

教学要求:

掌握呼吸频率、呼吸节律(潮氏呼吸)异常的病因与特点。

掌握语颤的检查方法与异常改变的病因。掌握胸部正常叩诊音,肺下界叩诊异常的病因,胸部常见异常叩诊音的病因和特点。

掌握三种正常呼吸音的特点和产生机制。

掌握异常呼吸音特点与病因。

掌握干湿啰音的特点分类及临床意义。掌握听觉语音异常的特点及病因。

掌握肺与胸膜常见病的体征。

熟悉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膜和肺部检查中的作用熟悉胸膜摩擦感、胸膜摩擦音的机理、病因、特点。

教学内容:

一、视诊:呼吸运动类型、强度、频率、节律

二、触诊:胸廓扩张度、触觉语颤、胸膜摩擦感

三、叩诊:正常叩诊音、肺界、病理性叩诊音

四、听诊:正常呼吸音、病理性呼吸音、啰音、听觉语音、胸膜摩擦音

五、呼吸系统常见病变的体征

课前探究:

肺和胸膜检查是胸部检查中比较重要的部分,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需要详细讲解,并在两节课中要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才能达到知识的合理运用。因此,本部分内容设计为针对视、触、叩、听的操作和理论内容进行课堂详细讲解,互动提问,针对呼吸系统病变的体征交由学生联系已学内容自己归纳,并与课本比对,加深理解记忆和应用。

5分钟

1.新课导入:


以一例“大叶性肺炎”的病例入手,提问学生患者应该做哪些检查。虽然目前影像学手段已经非常先进,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视触叩听来初步判断肺和胸膜是否有异常,从而为患者的诊疗赢得时间。肺和胸膜的检查内容都有什么?在进行检查前和检查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会有哪些体征?让我们一起开始肺和胸膜检查的学习。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检查胸部时患者一般取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环境舒适。强调胸部查体为重点掌握内容,尤其是叩诊和听诊。

课程思政融入:

   体格检查中要体现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肺和胸膜检查需要患者暴露上身,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医生要体贴患者,在温度适宜的环境进行,并且触诊和听诊时要把手和听诊器搓热。同学们还应该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尽量减少暴露时间。

5分钟

一、视诊

(一)呼吸运动类型、强度

1.呼吸运动的类型:腹式呼吸、胸式呼吸。

强调正常男性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而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2.两种呼吸运动的增强与减弱:和后面腹部检查相联系。

1)胸式呼吸运动增强:如腹膜炎、腹水、妊娠等。

2)胸式呼吸运动减弱:肺炎、重症肺结核、胸膜炎、肋骨骨折、肋间神经痛等。

3.呼吸困难的分类: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呼气性呼吸困难。

用形象的话语形容并用手比划说明并结合多媒体教学。嘱学生屏住气并做吸气动作,感受“三凹征”。

 


10分钟

(二)呼吸频率、深度、节律

1.呼吸过速:超过20/分,发热、疼痛、贫血、甲亢及心衰。

2.呼吸过缓:低于12/分,颅内压增高,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

3.呼吸深度变化:

1)深快:酮症酸中毒、运动后、激动后。Kussmaul呼吸强调为重点。

2)浅快: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等。

图片、视频结合讲解、提问。

 

15分钟

ü 提问:影响呼吸频率的神经体液调节因素有哪些。

ü 讲解概念。

ü 视频展示潮式呼吸节律和氧饱和度的关系。

 
(三)呼吸节律

1.潮式呼吸

2.间停呼吸

3.抑制性呼吸

4.叹气样呼吸

5分钟

说明在生理见习时着重讲述检查方法。在课堂上用手比划,并结合多媒体展示操作方法。

 
二、触诊

(一)胸廓扩张度

1.正常:两侧一致。

2.异常:常见一侧扩张度受限如胸腔积液、气胸等。

15分钟

(二)语音震颤或称触觉语颤(重点)

先让学生用手感受发音时胸部的震颤,然后再讲解。

1.语音震颤的概念、产生的条件。

2.影响语音震颤因素。在此说明这一点对于理解语音震颤增强和减弱原因有重要作用。

1)正常:肩胛间区、左右胸骨旁12肋间最强、肺底最弱。

2)异常:增强:肺炎、空洞肺结核、肺栓塞。

减弱或消失:肺气肿、肺不张、胸腔积液或气胸、胸膜肥厚。

以理论讲述为主,并请学生做模特,课堂说明正常语音震颤的部位,原因。视频演示触诊方法。

5分钟

说明在生理见习时着重讲述检查方法。

视频展示操作方法。

 
(三)胸膜摩擦感

1.产生原因。

2.特点。

1)呼吸两相均可触及。

2)皮革摩擦感。

3)常于胸廓前下侧触及。

10分钟

三、叩诊:(重点)

以提问的方式学习,并复习前期课程中相关内容。

 
(一)方法:

1.直接叩诊。

2.间接叩诊。

3.强调两种叩诊方法的要领及其适应症。

(二)影响叩诊音的因素:

简要讲述,重在理解。

(三)叩诊音的分类:清音、过清音、鼓音、实音、浊音。

10分钟

ü 让学生画图说明各个叩诊音的出现部位。

ü 提问:为什么脏器交界处叩为浊音?

 
(四)正常胸部叩诊音

正常胸部叩诊音为清音,心肺交界处叩为浊,肺肝交界处叩为浊,心脏、肝脏不被肺遮盖处叩为实音。左侧腋前线下方为胃泡鼓音区。

20分钟

(五)肺界的叩诊。(难点)

1.肺上界(肺尖的宽度):正常4-6cm

变窄:肺尖结核、肺尖炎症

增宽:肺气肿、气胸、肺尖肺大疱等。

2.肺前界(相当于心的绝对浊音界)

增大:心脏扩大、心包积液等

缩小:肺气肿

3.肺下界

1)检查方法,

2)正常范围: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和10肋间3)临床意义:

以提问的方式学习

多媒体放映。

画图具体说明肺界的叩诊。重点讲授。

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肺下界移动度的意义和检查方法。

 
3)临床意义:降低、升高

4.肺下界移动度。(画图)

1)检查方法,

2)正常范围:6-8cm

3)临床意义:

减弱:肺气肿、肺水肿、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等

消失:大量胸水、积气及胸膜广泛粘连增厚。

10分钟

(六)胸部异常叩诊音(难点)

1.正常:清音

2.异常:浊音或实音:胸水、肺炎、胸膜肥厚

3.过清音:肺气肿

4.鼓音:气胸、空洞或肺结核

5.浊鼓音:肺不张。

各征讲授后举临床病例说明并让同学分析。

例:(1)肺气肿:叩诊为过清音,很典型。原因是肺张力减弱,含气量增多。

2)气胸:叩诊为鼓音。原因为胸膜腔积气。

15分钟

四、听诊(重点)

简要说明肺部听诊的要求:被检者取坐位或卧位,听诊的顺序一般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侧胸部和背部。

(一)正常呼吸音

1.支气管呼吸音

1)听诊部位:在喉、锁骨上窝、背部67颈椎及12胸椎可闻及

2)听诊特点:列表说明问题。并画出简意图。

2.肺泡呼吸者

1)听诊部位:大部分肺野都可闻及

2)听诊特点:列表说明问题,并画出简意图。 

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1)听诊部位:在胸骨两侧12肋间、肩胛间区34胸椎、肺尖可闻及

2)听诊特点:列表说明问题,并画出简意图。

4.提问:

1)正常呼吸音的听诊部位取决于什么?

2)气管呼吸音和支气管呼吸音有何不同?

【板书】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方法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讲解。

用多媒体主要放呼吸音让学生听到形象的具体内容。重点讲解,强调重要性。并结合多媒体图示说明。

列表对比,并让学生自己用嘴模仿呼吸音,以更好的理解。结合提问,布置课后复习题。

 


15分钟

(二)病理性呼吸音

1.病理性肺泡呼吸音

1)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重点强调概念及产生机制。

 
2)肺泡呼吸音增强

3)呼气音延长

4)断续性呼吸音

5)粗糙性呼吸音

2.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

在肺泡呼吸音区域可闻及该音。如肺实变、肺内大空洞、压迫性肺不张。

3.病理性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在肺泡呼吸音区域可闻及该音。如轻度肺实变、较深的肺实变。

课程思政融入:

   对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和病理性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理解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量变发生质变的关系。两者本质类似,只是肺实变轻重程度、距离胸壁深浅不同。

15分钟

(三)啰音(重点)

1.概念

2.啰音的分类:

1)湿啰音

分类:响亮、非响亮;大、中、小及捻发音


【板书】

用多媒体放映模拟啰音。

列表说明,方便记忆,容易理解。

 


2)干啰音

分类:高调啰音,较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

3.啰音的特点。

4.啰音的临床意义

列表对比干湿啰音的特点,从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分类,临床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比。

5分钟

(四)语音共振

1.产生机制:同语颤。

2.检查方法:重点在生理见习时讲授。

3.特点:

正常:音节含糊、非响亮清晰、在气管和大气管附近最强、肺底较弱

减弱:支气管阻塞、胸水 

增强:肺实变

结合语颤的内容进行记忆。

5分钟

(五)胸膜摩擦音

1.产生机制:回忆胸膜摩擦感,以提问的方式讲授。

2.检查方法:重点在生理见习时讲授。

3.特点:

1)听诊部位。

2)声音特点。

4.临床意义

正常:无

异常:胸膜炎、肺梗塞、胸膜肿瘤、尿毒症

理论讲述为主,告诉学生可用一手堵耳,另一手摩擦该手,即类似胸膜摩擦音,和下一学时讲到的胸膜摩擦音联系。

课程思政融入: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胸膜摩擦音和胸膜摩擦感就是一种本质(胸膜粗糙)通过不同操作方法展现出来的不同现象,所以听触诊位置相同,临床意义相同。

20分钟

.呼吸系统常见病变的体征

1.肺实变

2.肺不张

3.肺水肿

4.支气管哮喘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肺空洞

7.气胸

8.胸腔积液

由学生联系已学内容自己归纳,并与课本比对,增强应用能力。

15分钟

3.总结归纳

1)掌握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胸部的叩诊方法,正常叩诊音及病理性叩诊音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正常呼吸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部位病理性呼吸音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干啰音、湿罗音、捻发音和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肺与胸膜常见疾病的体征。

2)熟悉呼吸类型、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运动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3)了解胸膜摩擦感、肺上界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板书】

课程思政融入:

尽管目前影像学检查非常先进,但娴熟的体格检查技艺仍对及时发现疾病、监测疾病进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患者反复做检查的经济压力。因此,同学们要反复练习,融会贯通。

4.思考题

1)单选题

1.成年人呼吸频率低于12/分,称为

A.潮式呼吸   B.间停呼吸   C.深长呼吸   D.呼吸过缓   E.叹息样呼吸

2.下列引起双侧呼吸动度减弱的疾病是

A.大叶性肺炎 B.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阻塞性肺气肿 C.胸腔积液 D.肺不张  E.气胸

3.右侧少量胸腔积液时,其积液上方语音震颤可出现

A.增强   B.减弱   C.消失  D.正常   E.不定

4.患侧胸廓叩诊呈一致性鼓音见于

A.肺结核空洞  B.肺气肿  C.气胸  D.大量胸腔积液  E.胸膜肥厚

5.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见于

A.缺氧    B.酸中毒    C.发热    D.贫血    E.肺不张

6.男,67岁,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丝2周。查体:左侧胸廓上部塌陷,气管向左侧偏移。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肺炎  B.阻塞性肺不张  C.胸膜肥厚  D.右侧气胸  E.左侧胸腔积液

2)材料分析题

男,48岁,1月来气短、呼吸困难,1周来发热、咳嗽,B超发现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近半年日渐消瘦。查体:T 37.5℃R 21/分,轻度贫血貌,高枕右侧卧位。

1.该患者胸部叩诊不可能出现的体征是

A.气管向左侧移位   B.右侧肝上界下移   C.右侧肺底移动度消失

D.右侧叩诊呈实音   E.心界叩诊向左侧移位

2.该患者胸部听诊不可能出现的体征是

A.左上肺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B.右上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

C.右下腋前线部可闻及胸膜摩擦音    D.右中下肺语音共振消失

E.右下肺呼吸音消失

3)问答题

1.正常人体胸部叩诊可出现哪些叩诊音?各主要出现在何部位?

2.简述语颤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6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临床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10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 《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6

(7)潘祥林 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4) 林果为 王吉耀 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 《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 Company 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 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 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 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诊断学为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课程开设于第六学期,在学习诊断学之前,学生已经先修过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课程。诊断学就是利用医学基础课知识研究疾病诊断的方法、技巧、步骤及临床逻辑思维方式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过度的桥梁课。诊断学是临床课的前缀课程,学好诊断学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因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授课单元

第二篇 第七章 第四节名称:心脏血管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心脏视诊的检查顺序、内容和方法

2、掌握心脏触诊的检查顺序、内容和方法

3、掌握心脏叩诊的检查顺序、内容和方法,要求能够准确的叩出心界。

4、掌握听诊的检查顺序和方法,正常心率、心律、心音及临床意义;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特点及意义;心脏杂音的临床意义。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检查患者心脏的方法,能初步辨识患者心脏是否异常的能力。能够准确的叩出心界,并进行心脏的正确听诊。

素质目标:如今心脏瓣膜病的诊断越来越多的依赖心脏彩超,不仅导致很多医生忽略了心脏听诊基本功的训练,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强化基本技能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

1.震颤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

2.心脏叩诊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脏听诊的方法、部位和顺序。

4.正常心音的听诊特点,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5.心脏杂音的发生机制、特征和临床意义,各瓣膜听诊区收缩期、舒张期杂音的临床意义,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的区别。

难点:

1.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和病理因素。

2.心脏叩诊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

3.正常心音的听诊特点,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4.第一及第二心音增强、减弱及其他心音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通过展示心脏的解剖结构及血流方向,从血流动力学异常带来的每个上下游腔室压力的改变,对应临床上的可能情况,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其症状与体征。通过流程图展现二尖辦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大圳截留的比喻形象讲解二尖瓣狭窄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如何导致病变处上游结构在压力升高的情况下依次发生解剖学改变。使学生能推导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体征,解决难点问题。

2.通过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直接感受二尖瓣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特点。

3.通过板书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建立分析推理、精炼综合的学习能力。

4.通过板书绘出梨形心、靴形心,使学生理解梨形心、靴形心的形成。

5.编写听诊口诀,以歌诀的形式加以总结,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知识点预习、自学要点,并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2.课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雨课堂”随堂测试随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

3.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1.结合病理生理知识重新整合内容,将知识片段还原为整体,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由有趣的互动活动引入,引出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水平把握心脏疾病相关体征,如二尖瓣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

2.   通过丰富的形象化教学情景资料,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辅助板书提炼分散知识的逻辑关系,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积极展开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3.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仅能反映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非概念性的开放题,适当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源开拓知识面,总结、回顾课堂所学内容。

4.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15分钟

40分钟

45分钟

40分钟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40分钟

30分钟

40分钟

100分钟

10分钟

40分钟

60分钟

第二篇 第七章 第四节 心脏血管检查

教学要求:

1.掌握心尖搏动的强度和范围改变、心前区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2.掌握心脏叩诊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

3.掌握心脏听诊的方法、部位和顺序。

4.掌握正常心音的听诊特点,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5.   掌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听诊要点及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

6.   熟悉血管检查的方法,血管体征及临床意义。

7.   了解第一及第二心音增强、减弱及其他心音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8.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教学内容

视诊

1.   心前区胸廓

2.   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的正常位置,移位及临床意义

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3.   心前区搏动

触诊

1.   心尖搏动与心前区搏动

2.   震颤:发生机理、触诊方法与特点,心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时间震颤的临床意义。

3.   心包磨擦感:发生机理、触诊方法、部位、特点及临床意义。

叩诊

1.   叩诊方法(叩诊顺序及心界判定)

2.   正常心浊音界(心界的构成、正常心浊音界的大小及测量方法)

3.   心脏浊音界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心脏本身因素与心外因素)

听诊

1.   心脏听诊的目的与方法。

2.   心脏瓣膜听诊区:部位、听诊顺序及临床价值。

3.   心脏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及心包磨擦音。

4.   心率:正常心率、窦性心动过速与过缓。

5.   心律: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

6.   正常心音:各心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第一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7.   心音异常改变:强弱与性质的改变,心音分裂、额外心音及四音律。

8.   心脏杂音:杂音的发生机理;杂音听诊特点;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

9.   心包磨擦音:发生机理及听诊部位、特点、临床意义。

血管检查

1.   视诊:手背浅层静脉充盈度、肝颈静脉回流征、毛细血管搏动。

2.   触诊:

 = 1 \* GB3脉搏的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 2 \* GB3脉搏的速率与节律。

 = 3 \* GB3脉搏的紧张度与强弱或大小。

 = 4 \* GB3脉搏的波形:水冲脉与奇脉,交替脉与重搏脉。

 = 5 \* GB3动脉壁的情况及异常改变的意义。

3.   听诊

 = 1 \* GB3动脉听诊:正常动脉音、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

②病理性动脉杂音。

4.   周围血管征

常见循环系统病变体征

1.   二尖瓣狭窄

2.   二尖瓣关闭不全

3.   主动脉狭窄

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   心包积液

6.   心力衰竭

课前探究:

学生具备相关解剖学及医用物理学基础知识,包括心脏瓣膜的解剖结构,心脏在泵血周期中的腔室内压变化情况,以及影响瓣膜振动强弱的关系等,据此,引导学生在心脏检查的学习全过程中的推理

4. 新课导入:

(1)    大家对医生形象的认知,除了白大褂,印象最深刻的就应该是挂在脖子上的听诊器了吧,听诊在心脏检查中是顶顶重要的部分,判断心脏病的有无、程度、性质,为医生必须掌握的技术

(2)          简介心脏检查的意义、复习心脏解剖、生理等知识,包括心脏结构及泵血过程

0d7f2d0f65c2de336059f3ec  IMG_20160330_180735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一、视诊                              

(一)心前区之隆起与凹陷                           

1.正常情况:胸廓对称,无异常凹、凸。

2.异常情况:

1)心前区隆起:①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

  ②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增大。

2)心前区饱满:见于大量心包积液。

注:在心脏视诊时,检查者站在患者的右侧,视线与胸廓同高,切线位观察。

(二)心尖搏动                                     

1.正常心尖搏动位置

2.异常情况:主为移位和强度改变

1)移位:

①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向下移位。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位。

②胸部疾病:移向患侧:肺不张、粘连性胸膜炎。移向健侧:胸腔积液、气胸。

③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或妊娠等,心尖搏动位置向上外移位。

2)强弱改变

增强:甲亢、重症贫血及发热等疾病。

减弱甚或消失:心包积液、左侧气胸或胸腔积液、肺气肿等。

减弱伴弥散:心肌炎。

减弱且与心尖浊音界不一致:大量心包积液,心尖搏动位于心浊音界内侧。

抬举性:为左心室明显肥大的可靠体征。

(三)异常搏动

 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

 2.剑突下搏动(区别右心室搏动与腹主动脉的搏动)

    3.心底部异常搏动

教学重难点:影响心尖搏动移位的生理和病理因素。

解决方案:

1、多媒体展示心脏解剖结构并解释心尖搏动的位置及生理性移位。生理性因素:正常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向左移2.03.Ocm;右侧卧位可向右移1.O2.5cm.肥胖体型者、小儿及妊娠时,横膈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可在第4肋间左锁骨中线外。若体型瘦长(特别是处于站立或坐位)使横膈下移,心脏呈垂位,心尖搏动移向内下,可达第6肋间。

2、在分析病理性影响因素时,要一步步分析。

从心脏角度出发,有“心脏自身因素”和“心外因素”。从“心脏自身因素”讲,包括左心室增大、右心室增大和全心增大。从“心外因素”能影响“移位”方面讲,应该有两个方面:横膈移位,纵膈移位。

其中较容易理解的是横膈纵膈的移位,横膈上移,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能使横膈上移的疾病包括腹部的占位性病变(腹水、腹腔巨大肿瘤或妊娠),或胸部的萎缩性病变。横膈下移,心脏呈垂位,心尖搏动移向内下;能使横膈下移的疾病包括严重肺气肿等。

肺脏及胸膜病变→纵隔移位→心尖搏动移位:肺的萎缩性病变(肺不张、胸膜黏连)→心尖搏动向患侧移位;肺的占位性病变(气胸、大量胸腔积液)→心尖搏动向健侧移位。

在思考心脏增大的因素时,引导学生自行分析。

二、触诊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1、心尖搏动及其它搏动 触心尖搏动的意义

2、正常心尖搏动位置;3、异常搏动位置:抬举性搏动、负性心尖搏动

(二)震颤(重难点)

1、定义;2、机制:讲解与杂音的关系

3、意义:强调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重点列表讲述其临床意义。

教学重难点:震颤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

解决方案:找出规律,简化记忆!

1、再次回顾心脏结构,确认听/触诊部位;清楚各个房室瓣、动脉瓣的位置及通过它们的血流方向。

2、回顾颈部检查时学习内容,以提问为主。“狭窄”— 该开没开大;“关闭不全”— 该关没关上;进而熟悉各个瓣膜的“狭窄”和“关闭不全”处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最后,分析病变时异常的血流方向。

时 相

   

常 见 疾 病

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狭窄AS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肺动脉瓣狭窄PS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室间隔缺损VSD

心尖区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舒张期

心尖区

二尖瓣狭窄MS

连续性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动脉导管未闭PDA

(三)心包摩擦感

1.产生机制。

2.触诊特点:心包摩擦感通常在左4最易触及。以收缩期明显。坐位稍前倾或深呼气末更易触及。

课程思政融入:

辩证思维: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认识这种规律,能够指导实践。

Ø 心包摩擦感只能提示病情的存在,不能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心包由壁层与脏层组成。正常心包腔内约含50 ml液体。急性炎症反应时,在壁层与脏层之间产生由纤维蛋白、白细胞及少许内皮细胞组成的渗出物。在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干性心包炎)阶段多有胸痛,其部位常位于心前区、胸骨后或左肩肿区,疼痛性质呈锐痛或钝痛,深呼吸、咳嗽、左侧卧位时疼痛加剧,坐位及躯体前倾时减轻。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时常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心包摩擦音渗出性心包炎阶段时,胸痛可减轻甚至消失,但可出现邻近器官受压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干咳等厂心包积液超过300 ml,则心浊音界增大,且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尖搏动点在心浊育界左缘的内侧或不能触及,心音遥远,有时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舒张早期心包叩击音。

三、叩诊(重点)

(一)叩诊的方法与顺序:

1.叩诊方法。

  间接叩诊。

2.叩诊顺序。

先左后右,由外至内,由下至上。

  

(二)正常心浊音界:

  1.心界的组成。

  2.正常心浊音界。

以胸骨中线至心浊音界边缘的垂直距离。

 

(三)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 心脏本身因素:

左心室增大、右心室增大、左右心室增大、心包积液。以画图形式来讲解。

2.心外因素:

心浊音界位置的改变。

教学重难点:心脏叩诊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

解决方案:

1、将叩诊顺序编成口诀:先左后右,由外向内,自下而上;

2、视频演示叩诊方法及顺序;

3、将心脏浊音界改变与心尖搏动移位联系起来。

四、听诊:(难点)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

  p124

(二)听诊方法与顺序:

(三)听诊内容:

1.心率

正常心率及其变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

2.心律

 介绍正常人节律 、窦性心率不齐。重点介绍二种常见的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纤颤听诊特点。

3.心音

 1)心音的发生机制及其特点。

    ①第一心音(S1):

     它的出现标志着心室收缩,即收缩期开始。机理、听诊特点。

    ②第二心音(S2):

     为舒张期开始的标志。

机理、听诊特点。

教学重难点: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解决方案:


1、从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本身的听诊特点入手,编成口诀,做成表格。“第一心音低而长,心尖部位最响亮。一二之间间隔短,心尖搏动同时相。第二心音高而短,心底部位最响亮。”

2、从心动周期入手:S1S2的距离短,S2距下一个心动周期的S1的距离远。

3、从操作方法入手:寸移法和听触相结合法都是有效的鉴别方法

    ③第三心音(S3):

     第三心音的概念,出现时期,机理,听诊特点。

    ④第四心音(S4):

     第四心音的概念,出现时期,机理,听诊特点。

2)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区别。

 3)心音改变及影响因素。

     S1强度改变。

       增强:M.S;心肌收缩力增强;P-R间期短;CAVB时“大炮音”。

减弱:M.I;心肌损害时;P-R延长。

强弱不等:房颤;早搏;室速。

         S2强度改变。

           二个成分为A2P2,分别在肺动脉瓣区和主动脉瓣区清晰。

           增强:说明主、肺动脉内压增高。

A2P2增强的临床意义。

减弱:见于主、肺动脉内压降低。

A2P2减弱的临床意义。

         S1S2同时改变。

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难点:第一及第二心音增强、减弱及其他心音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解决方案:

1、先复习二、三尖瓣的结构、开口方向,血流方向。再解释影响因素:心室收缩力与心排血量、瓣膜位置的高低、瓣膜的活动性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碰撞等。最后以实际场景举例。

打开教室门,告诉同学们,假设这两页门就是二尖瓣,请大家根据门开关的方向判断一下心房和心室的位置。很明显,门向内开,教室内是心室,教室外是心房,血液从教室外流到教室内。教室内在下,教室外在上。当我们关门时,是位置高关门声音大还是位置低关门声音大?是心室充盈量多的时候声音大还是充盈量少的时候声音大?相信大家都会一目了然。

2、编成口诀:

第一心音增强——室大未衰热甲亢,早搏“用药”一音强。二尖瓣窄“拍击性”,房室阻滞“大炮样”。

第二心音增强——P2增强二尖瓣窄,肺气肿和左心衰。左右分流先心病,肺动脉压高起来,动脉硬化亦常在。

第一心音减弱——二主瓣膜不全闭,心衰炎梗一音低。

第二心音减弱——动脉瓣漏或狭窄,动脉压低二音衰。

 4)心音性质改变。

 5)心音分裂。

     ①强调心音分裂概念。

     S1分裂。

       生理情况:少数儿童、青少年可见。

       病理情况:使T明显迟于M的病,如CRBBB、右心衰,肺A高压。

     S2分裂。

S2A2P2之时距增加。强调各种分裂的概念、机理及意义。

生理性分裂、通常分裂、固定分裂、逆分裂:概念、听诊特点及意义。

 4.额外心音(附加心音)

    强调三音律、四音律、奔马律的概念。

    1)收缩期额外心音——收缩期喀喇音。

又有早期和中晚期之分。

收缩早期喀喇音(喷射音):

   简单介绍其机制、临床意义。

②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出现于收缩中晚期。阐明其机制。

举例,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2)舒张期额外心音。

① 奔马律(gallop rate)。

概念、分期、意义。                 

 ▲ 舒张早期奔马律:

又称为第三心音奔马律或 室性奔马律。声音组成、机制、与S3的区别、听诊特点及意义。

▲ 舒张晚期奔马律(又称收缩期前奔马律):它发生于舒张晚期,亦称房性奔马律。构成、特点、意义。

▲ 重叠奔马律。

② 开瓣音(opening snap):

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强调概念、机制、特点及临床意义。                                           

③ 心包叩击音(Pericardial knock):

在缩窄性心包炎时,S2后的一个短促的附加音。强调机理、特点及意义。

5.心脏杂音。

  首先介绍心脏杂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1)杂音的产生机制。

      六种异常情况所造成的杂音:血流加速、血粘度降低、瓣膜之狭窄和关闭不全、异常通道、腔内漂浮物、管腔扩大或狭窄。

课程思政融入: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Ø 杂音产生的机制就类似于黄河壶口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途径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等省份流入渤海,从古至今,是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了它,上游流到下游时,由于受到了河床地势的影响,滔滔黄河水骤然收敛50米左右,倾斜间落差在30多米的石槽上,看起来像是从茶壶中倒出来的水一般,形象的又称它为“壶口瀑布”。由于壶口瀑布的水势猛烈和落差之大,形成了独特的四大景观:水底冒烟、群龙戏浪、彩桥通天、谷涧起雷

 2)杂音听诊要点。

部位,时期,性质、传导、强度、体位、呼吸和运动。

 3)临床意义。

 ① 心脏病可以产生杂音,但有杂音者未必有心脏病,而有心脏病者未必有杂音。

 ② 功能性与器质性杂音之区别。

功能性杂音、器质性杂音、相对性杂音的定义。

二个相对性杂音:Graham-steell杂音、Austin-Flin杂音定义。

教学重难点:心脏杂音的发生机制、特征和临床意义

解决方案:

1、类似震颤,找出规律,简化记忆!

2、编成口诀:

生理性杂音:生理杂音级别小,柔和吹风不传导。时间较短无震颤,儿童多见要牢记。

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漏有特点,粗糙吹风呈递减。三级以上缩期占,左腋传导左卧清,吸气减弱呼明显。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窄杂音断,舒张隆隆低局限。一音亢进P2强,开瓣音响伴震颤。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窄有特点,粗糙缩鸣拉锯般。递增递减颈部传,A2减弱伴震颤。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瓣不全有特点,舒张叹气呈递减。胸骨下左心尖传,二区较清前倾声,呼末屏气易听见。

肺动脉瓣狭窄:肺瓣狭窄有特点,粗糙缩鸣属先天。杂音递增又递减,P2减弱伴震颤。

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肺瓣舒杂有特点,杂音多为相对性。柔和吹风卧吸清,二尖瓣窄常合并。

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三尖瓣区有缩鸣,杂音性质似吹风。多数相对关不全,极少数为器质性。

房间隔缺损:房缺杂音有特点,胸骨左缘二肋间。缩期杂音吹风般,P2分裂多无颤。

室间隔缺损:室缺杂音有特点,胸骨左缘三四间。响亮粗糙缩鸣音,常伴收缩期震颤。

动脉导管未闭:连续杂音有特征,粗糙类似机器声。动脉导管未闭时,胸左二肋附近听。

6.心包摩擦音。

 1)产生机理。

 2)特点。

 3)临床意义。

五、血管检查

脉搏

脉率、脉律、紧张度、强弱、

波形:重点介绍水冲脉、交替脉、奇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1.正常脉搏波形。

2.水冲脉。

3.交替脉。

4.重搏脉。

5.奇脉。

血压(已在一般检查中讲述)

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

静脉杂音、动脉听诊

周围血管征:1.射枪音、2.Duroxiez双重杂音 、3.毛细血管搏动征

六、常见循环系统病变体征

1.   二尖瓣狭窄

2.   二尖瓣关闭不全

3.   主动脉狭窄

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   心包积液

6.   心力衰竭

以翻转课堂形式安排六组同学进行讲解。

板书:

各心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

  

常见循环系统病变体征

3.总结归纳:

(1)    心脏检查内容多,机制复杂,在讲解时需要反复复习生理解剖相关内容,并积极提问,帮助同学们掌握。使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具备检查患者心脏的方法,能初步辨识患者心脏是否异常的能力。

(2)      尽管目前影像学检查非常先进,但娴熟的体格检查技艺仍对及时发现疾病、监测疾病进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患者反复做检查的经济压力。因此,同学们要反复练习,融会贯通。

4.思考题:

(1)          二尖瓣狭窄患者叩诊心界呈梨形,主要是由于                                    

A.左、右心室均增大       B.左心房与右心室增大   C.右心房与右心室增大

D左房右室大肺动脉高压  E.右心房及肺动脉段扩大

(2)    关于舒张早期奔马律的叙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映心室舒张期压力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增强   

B.由S1S2及病理性S4构成的节律

C.也称房性奔马律   D.听诊最清晰部位在胸骨下端右缘

E.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    10岁男孩,确诊为重症心肌炎,心脏听诊可出现的体征是                      

 A.开瓣音   B.喀喇音   C.钟摆律   D.S1增强   E.P2 减弱

(4)    患者,男,65岁突感上腹部剧烈疼痛,取硝酸甘油片含服,未能缓解。查体:脸色青白,血压80/60mmHg (10.67/7.98kPa),心率140次/分外,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存在。应首先考虑的是                             

A.胃痉挛   B.心肌梗死   C.腹主动脉瘤破裂   D.心绞痛   E.胃穿孔

(5)    患者,65岁。查体:桶状胸,心尖搏动出现在剑突下.且深吸气时增强,肺动脉瓣第二心音增强。应首先考虑的是                                                

A.冠心病   B.高血压性心脏病   C.风心病   D.肺心病   E.心肌炎

(6)    从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两方面简述导致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7)    正常人体心脏叩诊可出现哪些叩诊音?各主要出现在何部位?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专业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6学时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新世纪第4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 《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3)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授课对象为中西医专业三年级学生,具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知识,与上述几门相关课程的任教老师沟通得知,本班同学基础知识较为牢靠,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对腹腔器官解剖及生理功能的复习,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推导临床意义,故可以结合部分临床现象,适当展开病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点。

2.认知特点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诊断学》检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学生切实掌握。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了腹部重要器官的相关解剖知识和生理功能,据此,引导学生推理检查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结合部分学生知识留存率低的特征,以图片复习解剖知识,现场演示操作方法,这种多媒体+师生互动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让学生真切理解学以致用以及诊断学的桥梁学科作用。

3.学习能力分析

   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充满兴趣,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实施,具备对新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应用PPT教学和现场演示教学,配以图片解析,做到形象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索

授课单元

章,名称:腹部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腹部的体表标志及腹部的分区方法;掌握腹部的外形;重点掌握腹部的触诊方法及脏器触诊;掌握腹部脏器的叩诊及腹水的叩诊;掌握听诊肠鸣音。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腹部检查的方法,并对消化系统常见病能够做出初步诊断。

素质目标:

1.让学生在对自然科学、社会知识、自我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认知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尊重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鼓励学生潜心研究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知意识和敬业精神。

4.强调在临床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在体格检查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信任;在操作中对患者关心、体贴且有耐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具备严谨务实、勤业求真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并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腹部的触诊方法及脏器触诊,腹部脏器的叩诊及腹水的叩诊,肠鸣音的听诊。

难点:腹部脏器的触诊。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通过复习腹部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从病理生理入手,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临床意义。

2.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体征和临床融会贯通,多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互动。并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3.腹部检查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操作方面的实践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演示,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也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知识点预习、自学要点,并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2.课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雨课堂”随堂测试随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

3.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1.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腹腔脏器解剖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融会贯通,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辅助板书提炼分散知识的逻辑关系,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除了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更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相互检查,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通过歌诀形式将难以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增强了学生兴趣,加深了记忆。

2.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仅能反映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非概念性的开放题,适当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源开拓知识面,总结、回顾课堂所学内容。

3.利用雨课堂等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发布预习和补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发布课堂实时练习及时把握学生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调节课堂活跃度。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第八章 腹部检查

教学要求:

了解腹部的体表标志及腹部的分区方法;掌握腹部的外形;重点掌握腹部的触诊方法及脏器触诊;掌握腹部脏器的叩诊及腹水的叩诊;掌握听诊肠鸣音。

教学内容:

一、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

二、腹部视诊

三、腹部触诊

四、腹部叩诊

五、腹部听诊

六、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体征

课前探究:

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比较重要的部分,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需要详细讲解,并在三节课中要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才能达到知识的合理运用。因此,本部分内容设计为针对视、触、叩、听的操作和理论内容进行课堂详细讲解,互动提问,针对消化系统病变的体征交由学生联系已学内容自己归纳,并与课本比对,加深理解记忆和应用。

5分钟

1.新课导入:


以一例“急腹症”的病例入手,体现体格检查在腹腔脏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地位。腹部检查的内容都有什么?在进行检查前和检查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和其他部位的检查一样要按照视触叩听的顺序进行么?让我们一起进行腹部检查的学习。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20分钟

画图具体说明腹部常用标志及分区方法。

提问不同分区里有什么脏器,以复习学生解剖知识。

 
.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

(一)腹部检查概述:

1.简述腹部的范围。

2.略讲腹部检查的方法。

物理诊断、辅助诊断。

(二)腹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1.四区法。

2.九区法。

【板书】

 

课程思政融入:

尽管目前CT、腹部超声等检查非常先进,但娴熟的体格检查技艺仍对及时发现疾病、监测疾病进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患者反复做检查的经济压力。因此,同学们要反复练习,融会贯通。

50分钟

重点讲解,强调重要性。

并用多媒体图示说明腹部外形的改变。

展示临床病例

 
.视诊

(一)注意事项:

1.光线要充足适当。

2.室内要温暖。

3.病人仰卧,裸露全腹。

(二)腹部外形:(重点)

1.腹部膨隆。

1)全腹膨隆。

蛙状腹;球状腹;尖腹。

2)局部膨隆。

2.腹部凹陷。

1)全腹凹陷。

舟状腹。

2)局部凹陷。

(三)呼吸运动:

1.腹式呼吸。

2.胸式呼吸。

强调正常人的呼吸运动形式及病理情况下的改变。

举出临床病例并分析说明。

(四)腹壁静脉:

可由于腔静脉梗阻与门静脉高压,从他们产生的原因及形成的机制和特点上讲述。

【板书】

板书展示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交通。

 


(五)腹壁皮肤

1.皮肤改变。

用多媒体图示皮疹、腹纹、脐疝、腹壁疝等的外形。

 
1)皮疹。

带状疱疹;玫瑰疹。

2)腹纹。

紫色;白色。

2.脐的状态。

3.疝

用多媒体展示胃肠型图片。

 
重点讲腹内疝。

(六)蠕动波:胃肠型和蠕动波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七)上腹部搏动

讲右心室肥大与腹主动脉瘤的鉴别。

80分钟

复习触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触诊

(一)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课程思政融入:

   体格检查中要体现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腹部查体要暴露腹部,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医生要体贴患者,在温度适宜的环境进行,并且触诊和听诊时要把手和听诊器搓热。同学们还应该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尽量减少暴露时间。

(二)触诊的内容:

1.腹壁紧张度

图片展示压痛部位,结合临床案例

 
从正常、增强及减弱三个方面来阐述。

2.压痛及反跳痛

指出腹部常见的一些压痛部位及反跳痛出现的临床意义。

视频展示操作方法。

 
3.腹内器官触诊

1)肝脏触诊(重点)

①触诊方法:单手、双手及钩指触诊法

②触诊内容:

从大小、质地、表面形态、边缘、压痛及搏动五个方面来讲解。

2)胆囊触诊

介绍胆囊触诊的方法和引起胆囊肿大的原因以及胆囊病变常出现的体征(如Murphy征、Courvoisier征)。

举胆结石及胰头癌的例子加以详细说明。

3)脾脏触诊

从触诊方法、肿大的测量法及分度和肿大的临床意义三个方面详细讲解。

【板书】

提问:扁桃体、甲状腺及脾脏肿大是怎样分度的?

 


4)肾脏触诊

从触诊方法、五个压痛点及相关的临床意义三方面来介绍。

5)膀胱触诊

简要介绍膀胱触诊的注意事项及引起膀胱肿大的原因。

6)胰腺触诊

简要介绍胰腺触诊的注意事项及重点介绍胰腺炎及胰头癌的特点。

让学生用装满水的塑料袋感受液波震颤的感觉。

 
4.液波震颤。

产生的条件及操作方法。

5.腹部肿块

总结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触诊特点。

 
从部位、大小、形态、硬度及质地、压痛、搏动、活动度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八个方面来讲解。

课程思政融入:

   恶性肿瘤的体征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可以认识、归纳这些规律,并用这种规律指导实践。但各个系统、部位的肿瘤也有其一定特点。在学习中,要运用归纳(从个别到一般)和演绎(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会更加事半功倍。

6.正常腹部可触到的脏器

注意腹主动脉、腰椎椎体、乙状结肠、盲肠、横结肠等正常脏器与腹部病理性包块的鉴别。

40分钟

.叩诊

视频、图片展示操作方法。

 
(一)腹部叩诊音:

简单介绍一下腹部的正常叩诊音。

(二)肝脏及胆囊叩诊:

从叩诊方法与正常肝界以及肝界变化的临床意义等方面来介绍。

(三)胃泡鼓音区:

注意其大小的变化。

(四)脾脏叩诊:

注意方法及脾界的变化。

(五)肾脏叩诊:

肾区叩击痛。

(六)膀胱叩诊:

注意与妊娠子宫、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鉴别。

(七)腹水的叩诊:

注意不同量的腹水的叩诊方法以及与巨大的卵巢囊肿的鉴别。

提问:不同量腹水会产生哪些不同体征?

 

20分钟

.听诊

课堂讲授,图片展示检查部位。

 
(一)肠蠕动音:

听诊部位以及肠鸣音的异常。

(二)振水音:

简要介绍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三)血管杂音:

血管杂音听诊部位和临床意义。

50分钟

ü 多媒体演示,课堂讲授。

ü 肝硬化,提问病理生理学内容(失代偿期产生的原因、表现)

 
.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一)急性腹膜炎:

重点介绍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二)幽门梗阻:

从症状和体征两个方面。

(三)肝硬化:

重点介绍失代偿期,从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两个方面来介绍,详细介绍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三个体征:腹水、静脉侧枝循环和脾肿大。

(四)急性胰腺炎:

重点介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五)急性阑尾炎:

介绍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六)肠梗阻:

注意不同原因引起的肠梗阻的不同体征。

35分钟

3.总结归纳

1)揭示课前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明确腹部检查的重要地位。

2)腹部检查中触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熟练掌握腹部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腹部肿块、脏器等的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视诊、叩诊和听诊时检查的有利补充,因此要掌握移动性浊音和叩击痛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肠蠕动音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章的学习,最终掌握腹部常见病变的体征。

3)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加强框架记忆。

4.思考题

1)单选题

1.某肝硬化患者,伴大量腹水,其腹外形可呈                              

A.尖腹    B.蛙腹    C.舟状腹    D.板状腹  E.球形腹

2.某患者间断上腹痛4年,今出现腹胀,伴有呕吐,呕吐物量大,为宿食。查体上腹部有振水音。最可能的诊断是                                                  

A.胃癌 B.消化性溃疡穿孔 C.消化性溃疡并幽门梗阻 D.阑尾炎 E.慢性胰腺炎

3.液波震颤阳性提示腹水量至少超过                                       

A.100ml   B.500ml  C.1000ml   D.1500ml   E.3000ml 

4.腹部触诊柔韧感常见于                                                 

A.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B.结核性腹膜炎 C.大量腹水 D.急性阑尾炎 E.脱水患者 

5.板状腹常见于                                                         

A.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B.结核性腹膜炎  C.癌性腹膜炎 D.大量腹水  E.脱水患者

6.查体发现黄疸,胆囊显著肿大,无压痛,可能诊断为                       

A.急性胆囊炎  B.胆石症  C.胆囊癌  D.胰头癌  E.结肠癌

7.-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最常见于                                          

A.三尖瓣关闭不全  B.肺气肿  C.大量腹水  D.右心衰竭  E.左心衰竭

8.下列最支持门脉高压的是                                               

A.脾大   B.肝大   C.黄疸   D.腹水   E.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9.下列符合急性腹膜炎的是                                                                         

A.腹肌紧张度降低 B.振水音阳性 C.触诊柔韧感 D.肝浊音界扩大 E.反跳痛阳性

2)问答题

1.简述触到腹部包块应注意什么?

2.简述腹部触诊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脾脏肿大分为几度?如何分?

4.简述急性腹膜炎的可能出现的腹部体征。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专业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1学时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新世纪第4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 《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3)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授课对象为中西医专业三年级学生,具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对脊柱、四肢关节解剖的复习,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推导临床意义,故可以结合部分临床现象,适当展开病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点。

2.认知特点分析

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了脊柱、四肢关节的相关解剖知识和生理功能,据此,引导学生推理检查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结合部分学生知识留存率低的特征,以图片复习解剖知识,现场演示操作方法,这种多媒体+师生互动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让学生真切理解学以致用以及诊断学的桥梁学科作用。

3.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具备对新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应用PPT教学和现场演示教学,配以图片解析,做到形象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索

授课单元

章,名称:脊柱与四肢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脊柱与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脊柱与四肢检查的方法。

素质目标:

1.让学生在对自然科学、社会知识、自我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认知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尊重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鼓励学生潜心研究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知意识和敬业精神。

4.强调在临床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在体格检查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信任;在操作中对患者关心、体贴且有耐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具备严谨务实、勤业求真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并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杵状指、匙状甲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叩击痛及压痛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难点:四肢形态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的检查方法。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通过复习脊柱和四肢的解剖与生理功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临床意义。

2.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脊柱四肢常见疾病体征和临床融会贯通,多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互动。并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3.检查手法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操作方面的实践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演示,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也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知识点预习、自学要点,并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2.课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雨课堂”随堂测试随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

3.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1.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辅助板书提炼分散知识的逻辑关系,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除了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更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相互检查,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通过歌诀形式将难以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增强了学生兴趣,加深了记忆。

2.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仅能反映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非概念性的开放题,适当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源开拓知识面,总结、回顾课堂所学内容。

3.利用雨课堂等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发布预习和补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发布课堂实时练习及时把握学生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调节课堂活跃度。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第十章 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要求:

掌握杵状指、匙状甲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叩击痛及压痛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熟悉四肢形态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的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一、脊柱检查

二、关节和四肢检查

课前探究:

脊柱与四肢检查在全身体格检查中所占比例较少,在未来的外科学中会更加详细的学习。因此大部分内容以熟悉为主,重点掌握杵状指、匙状甲、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叩击痛及压痛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故授课课时较少。

5分钟

1.新课导入:


播放“折叠人生”——脊柱后突患者的短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本部分的兴趣。提问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脊柱和四肢关节疾病?如何检查并诊断?让我们一起进行这部分的学习。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20分钟

ü 提问、复习解剖骨学内容

ü 课堂讲解

ü 图片展示畸形

ü 视频展示检查方法

ü 以学生为模特,现场做示范

 
.脊柱检查

(一)脊柱弯曲度:

1.生理性弯曲。

2.检查方法。

3.病理性变形。

1)脊柱后突。

2)脊柱前突。

3)脊柱侧突畸形。

4)姿势性侧突特点。

5)器质性侧突。

(二)脊柱活动度

1.正常人颈椎、腰椎活动范围。

2.活动受限。

(三)脊柱压痛、叩击痛

1.压痛。

2.叩痛:用间接或直接叩诊法。

3.临床意义。

(四)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试验(了解)

1.颈椎特殊试验

2.腰骶椎的特殊试验

20分钟

.四肢与关节检查

(一)上肢

1.手:杵状指、匙状甲、指关节变形(梭形关节、爪形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ü 提问解剖学神经损伤对手的影响

ü 课堂讲解

ü 配合图片展示畸形

 
2.腕关节变形:特点与临床意义。

3.肘关节及肩关节常见病变及临床意义。

(二)下肢

1.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

2.髋关节畸形、脱位、积液的表现。

3.膝关节变形(膝内翻、膝外翻、膝关节肿胀)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4.踝关节与足的畸形、压痛、痛风表现。

5分钟

3.总结归纳

掌握杵状指、匙状甲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叩击痛及压痛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熟悉四肢形态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的检查方法。

4.思考题

1)单选题

1.匙状指多见于                                                         

A.佝偻病  B.支气管扩张  C.肝硬化  D.缺铁性贫血  E.先心病

2.杵状指可见于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支气管扩张  C.急性心包炎  D.大叶性肺炎  E.佝偻病   

3.指关节梭形畸形常见于                                                 

A.桡神经损伤   B.进行性肌萎缩  C.麻风病   D.类风湿性关节炎   E.佝偻病 

4.以下关于脊柱描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从后面观察脊柱无侧弯      B.姿势性侧凸无脊柱结构异常

C.器质性侧弯改变体位可纠正        D.正常人脊柱有四个生理侧弯

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胸段后凸

2)思考题

杵状指(趾)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专业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6学时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新世纪第4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3)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授课对象为中西医专业三年级学生,具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知识,与上述几门相关课程的任教老师沟通得知,本班同学基础知识较为牢靠,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对神经解剖及生理功能的复习,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推导临床意义,故可以结合部分临床现象,适当展开病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点。

2.认知特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基本检查法”“全身状态检查”“皮肤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部分内容在《诊断学》检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需要学生切实掌握。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了神经系统解剖知识和生理功能,据此,引导学生推理检查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结合部分学生知识留存率低的特征,以图片复习解剖知识,现场演示操作方法,这种多媒体+师生互动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分析能力。让学生真切理解学以致用以及诊断学的桥梁学科作用。

3.学习能力分析

   经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充满兴趣,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实施,具备对新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应用PPT教学和现场演示教学,配以图片解析,做到形象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索

授课单元

十一章,名称:神经系统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颅神经的生理功能、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要点。掌握中枢性瘫痪的临床表现,熟悉感觉功能检查方法。掌握神经反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植物神经功能检查方法。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脑神经、感觉功能、运动功能、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

素质目标:

1.让学生在对自然科学、社会知识、自我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认知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尊重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鼓励学生潜心研究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知意识和敬业精神。

4.强调在临床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在体格检查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信任;在操作中对患者关心、体贴且有耐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具备严谨务实、勤业求真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并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

1.脑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2.运动功能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3.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Lasegue征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难点:

1.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2.感觉障碍及其常见类型。

3.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体征。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通过复习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推导临床意义。

2.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体征和临床融会贯通,多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互动。并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3.神经系统检查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操作方面的实践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演示,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也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知识点预习、自学要点,并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2.课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雨课堂”随堂测试随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

3.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1.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将神经解剖、生理与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融会贯通,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辅助板书提炼分散知识的逻辑关系,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除了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更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相互检查,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通过歌诀形式将难以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增强了学生兴趣,加深了记忆。

2.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仅能反映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非概念性的开放题,适当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源开拓知识面,总结、回顾课堂所学内容。

3.利用雨课堂等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发布预习和补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发布课堂实时练习及时把握学生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调节课堂活跃度。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要求:

熟悉颅神经的生理功能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要点;掌握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熟悉感觉功能检查方法。掌握神经反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植物神经功能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一、脑神经检查

二、运动功能检查

三、感觉功能检查

四、神经反射检查

五、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六、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体征

课前探究:

神经系统解剖比较抽象,生理功能较复杂,因此神经系统检查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这部分可先复习解剖生理知识,对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给学生以自行推导的时间,再配合详细讲解,才能达到知识点的掌握。

5分钟

1.新课导入:

以临床场景入手,体现神经系统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抛出问题: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都有什么?需要什么器械?影像学检查是否能代替体格检查?让我们一起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的学习。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145分钟

ü 图片、板书展示各脑神经通路和生理功能

ü 视频及课堂示范展示神经检查方法

ü 先提问学生推导,后详细讲解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

ü 配合雨课堂在线测试检验知识点掌握情况

 
一、脑神经检查

(一)嗅神经

1.解剖及生理功能

2.检查方法

3.临床意义

(二)视神经:

1.解剖及生理功能

2.检查方法

3.临床意义

【板书】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1.解剖及生理功能

2.检查方法

3.临床意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ü 三叉神经痛协助学生记住三叉神经功能。

ü 将三叉神经的感觉功能和面神经的运动功能协同记忆

 
(四)三叉神经:

1.解剖及生理功能

2.检查方法

3.临床意义

【板书】


(五)面神经:(重点)

1.解剖及生理功能

2.检查方法

3.临床意义: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举例脑出血、面神经炎。

强调鉴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对及时发现脑卒中的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融入:

医生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知识,能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病患、拯救生命。

(六)位听神经:

1.解剖及生理功能

2.检查方法:Rinne试验、Weber试验

3.临床意义: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

(七)舌咽、迷走神经:

1.解剖及生理功能

2.检查方法

3.临床意义:舌咽、迷走神经下单位受损,举例多发性神经炎;舌咽、迷走神经上单位受损,举例双侧脑血管病。

(八)副神经:

1.解剖及生理功能

2.检查方法

3.临床意义

(九)舌下神经:

1.解剖及生理功能

2.检查方法

3.临床意义:

  舌下神经周围性瘫,举例多发性神经炎;舌下神经中枢性损害,举例急性脑血管病

50分钟

二、运动功能检查

(一)随意运动(肌力)

1.检查方法:肌力六级分法

2.临床意义:肌力下降(瘫痪)(重点)

1)中枢性瘫痪:特点及常见类型

2)周围性瘫痪

3)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复习运动传导通路的走行和生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部位损伤造成的中枢性瘫痪表现的不同,以及中枢性和周围性瘫痪的区别。

【板书】


(二)被动运动(肌张力):

1.检查方法:强调患者放松

2.肌张力增高及肌张力降低

给予弹簧刀图片让学生联想折刀样的肌张力增高

(三)不随意运动:

1.震颤

ü 课堂上,教师模拟不随意运动的肢体表现,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1)静止性震颤,举例震颤麻痹;

2)意向性震颤,举例小脑疾患。

2.舞蹈症

3.手足搐搦症

4.手足徐动症

(四)共济运动:

ü 以学生为模特,课堂演示。

ü 学生互相练习,增进兴趣。

 
1.检查内容及方法。

1)指鼻试验

2)对指试验

3)跟膝胫试验

4)轮替动作

5Romberg试验

2.临床意义。

1)小脑性共济失调

2)前庭性共济失调

3)感觉性共济失调

30分钟

.感觉功能检查

(一)感觉的分类及检查方法: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3.复合感觉: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体表图形觉

(二)临床意义:

1.感觉障碍的性质:

 疼痛,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异常,感觉过敏,感觉分离。

浅感觉传导路2.感觉障碍的分布类型:(重点)

1)末梢型。举例多发性神经炎。

2)神经根型。举例椎间盘脱出、神经根炎。

3)脊髓横贯型。举例急性脊髓炎。

4)内囊型。举例急性脑血管病。

5)脑干型。举例急性脑血管病。

6)皮质型。

ü 提问:复习生理课关于反射、反射弧的概念

ü 浅反射的学习分别从检查方法、反射弧和临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强调。

ü 临床意义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先自行推断。

 
复习不同感觉传导通路的走行和生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部位损伤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特点。

30分钟

四、神经反射检查

   概念和分类

(一)浅反射:

1.角膜反射

2.腹壁反射

3.提睾反射

4.跖反射

5.肛门反射

(二)深反射

1.检查方法

ü 照片和视频展示腱反射

ü 具体操作手法由生理见习练习

ü 借由深反射的学习,复习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的特点

 
1)肱二头肌肌腱反射

2)肱三头肌肌腱反射

3)桡骨膜反射

4)膝腱反射

5)跟腱反射

2.临床意义

1)反射减弱或消失

2)反射亢进

(三)病理反射:

ü 照片和视频展示病理反射反射

ü 具体操作手法由生理见习练习

ü 重点掌握临床意义

 
1.检查方法

1Babinski

2Openheim

3Gordon

4Chaddock

5Hoffman

6)阵挛

2.临床意义

(四)脑膜刺激征:

1.检查方法

ü 照片和视频展示脑膜刺激征和拉塞格征

ü 具体操作手法由生理见习练习

ü 重点掌握临床意义

 
1)克尼格征(Kernig征)

2)颈强直

3)布鲁辛斯基征(Brudzinski征)

2.临床意义

(五)拉塞格征

1.检查方法

2.临床意义

10分钟

ü 复习自主神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ü 具体操作方法学生自学

ü 课堂答疑

 
五、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一)眼心反射

(二)卧立位试验

(三)皮肤划纹试验

(四)竖毛反射

20分钟

六、神经系统常见病

(一)多发性神经炎

ü 简要讲解发生机制

ü 学生自学体征,课堂答疑、提问

 
(二)急性脊髓炎

(三)结核性脑膜炎

(四)脑血栓形成

10分钟

3.总结归纳

 

再次强调本章节重难点,并让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

【板书】

课程思政融入:

尽管目前影像学检查非常先进,但娴熟的体格检查技艺仍对及时发现疾病、监测疾病进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患者反复做检查的经济压力。因此,同学们要反复练习,融会贯通。

4.思考题

1)单选题

1.中枢型面瘫与周围型面瘫有鉴别意义的是                       

A.口角偏斜  B.闭眼  C.露齿  D.吹口哨  E.鼻唇沟变浅

2.滑车神经受损时出现                                                 

A.眼球向内活动受限   B.眼球向上活动受限   C.眼球向上及向外运动障碍

D.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障碍   E.眼球震颤

3.下列哪项为单纯感觉神经                                             

A.迷走神经   B.位听神经   C.副神经   D.三叉神经   E.舌咽神经

4.“三偏征”提示病变在                                                

A.内囊   B.脑桥   C.中脑   D.小脑   E.延髓

5.一侧肢行随意运动丧失,伴同侧中枢性面瘫及舌瘫,称为                 

A.偏瘫   B.单瘫   C.截瘫   D.交叉瘫   E.轻瘫

6.震颤在动作时出现,愈近目的物时愈明显,称为                        

A.静止性震颤   B.老年性震颤   C.动作性震颤   D.手足徐动   E.手足搐搦

7.患者锥体外系损害时,肌张力改变为                                  

A.折刀现象 B.痉挛性增高 C.齿轮样强直 D.迟缓性瘫痪 E.“搓丸”样动作

8.深反射亢进见于                                                     

A.周围神经麻痹   B.脊髓灰质炎   C.神经根炎

D.锥体束病变     E.多发性神经炎

9.中腹壁反射,反射中枢在                                             

A.颈髓第56    B.颈髓第78   C.胸髓第78

D.胸髓第910   E.胸髓第1112

2)问答题

1.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如何鉴别?

2.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是什么?其解剖关系如何?

3.深、浅反射反射弧的区别是什么?

4.引起脑膜刺激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诊断学》教学设计(首页)

所在院系:

基础医学院

任课教师:

方瑜

职称:

副教授

课程名称:

诊断学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授课学期:

第六学期

授课对象:

中西医专业

总学时:

128

本章节学时:

1学时

教材选用

名称:《诊断学(新世纪第4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主编:詹华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2)万学红,陈红,吴汉妮,《临床诊断学(第3/八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

3)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

5[]赞图罗夫,《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1

6W.B.SaundersTextbook of Physical Diagnosis》,Company2011.1

2.网络资源

1)爱课程,湘雅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709.html

2)爱课程,华西诊断学,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354.html

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陕西中医药大学诊断学http://zdxjpkc.sntcm.edu.cn/

4)喜马拉雅,考点精粹/诊断学,(本教研室付小卫老师录制)

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授课对象为中西医专业三年级学生,具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知识,与上述几门相关课程的任教老师沟通得知,本班同学基础知识较为牢靠,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对各系统体格检查方法的复习,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2.认知特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身体各部分的体格检查方法,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3.学习能力分析

   经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充满兴趣,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实施,具备对新知识构建的主动性,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应用PPT教学和现场演示教学,配以图片解析,做到形象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索

授课单元

十二章,名称:全身体格检查

课程类型

R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基本顺序及基本项目。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对受检者进行全面、系统、有序的体格检查。

素质目标:

1.让学生在对自然科学、社会知识、自我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认知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尊重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鼓励学生潜心研究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知意识和敬业精神。

4.强调在临床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在体格检查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信任;在操作中对患者关心、体贴且有耐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具备严谨务实、勤业求真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并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等

重点: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基本顺序及基本项目。

难点: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顺序及灵活检查。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1.复习全身各部分体格检查内容和方法。

2.多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互动。并提炼分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记忆。

3.检查手法仅仅依靠语言的描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配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示教,学生互动等解决操作方面的实践问题。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演示,使整个检查过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印象,也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一堂课,图文并茂,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与手段

1.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知识点预习、自学要点,并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2.课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关键词提示重点信息,基于图片、动画等情景展开授课;以板书为辅,书写关键知识点、逻辑关系、容易误解的名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演示操作内容,强化能力提升;“雨课堂”随堂测试随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

3.课后发布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巩固内化知识点。

教学改革与创新

1.加强直观性教学、实践性教学,通过纵横两条线,应用案例式、比较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辅助板书提炼分散知识的逻辑关系,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互动,课堂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除了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更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相互检查,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通过歌诀形式将难以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增强了学生兴趣,加深了记忆。

2.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仅能反映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非概念性的开放题,适当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源开拓知识面,总结、回顾课堂所学内容。

3.利用雨课堂等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发布预习和补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发布课堂实时练习及时把握学生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调节课堂活跃度。


《诊断学》教学设计(续页)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与设计

第十二章 全身体格检查

教学目的:

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基本顺序及基本项目。

教学内容: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二、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

三、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课前探究:

全身体格检查不等于各系统检查项目简单的叠加,要考虑到患者体位改变、系统间关联、时间进度等因素的影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该部分不是简单的记忆,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勤加练习,理解记忆。

5分钟

1.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基本学完了各系统的体格检查的方法,大家还记得都有哪些么?如果此时走来一个患者,需要你做全身的体格检查,你知道从什么部位开始检查,用什么样的顺序么?如果此时来的患者是平车推入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安排检查顺序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20分钟

ü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说出如果他们是患者,希望得到的医疗服务。

ü 对比自身要求,强调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1.内容全面、系统,突出重点。

2.顺序规范、合理。

3.注意个体差异,灵活检查。

4.手脑并用。

5.加强沟通,注意人文关怀。

6.控制好进度和时间。

7.防止交叉感染及医源性感染。

8.注重自我保护。

20分钟

ü 课题讲解

ü 提问学生,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顺序

 
二、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

1.坐位患者

2.卧位患者

课程思政融入:

要用联系的观点、整体和局部的观点看待事物。在体格检查方面,各系统的检查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在学习全身体格检查时,要把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分别弄清操作方法、临床意义,然后再经过综合熟练掌握全身查体。

三、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理论内容自学,在实训课练习操作)

5分钟

3.总结归纳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容易理解,但基本顺序及基本项目容易疏漏,需要在实训课上勤加练习。

4.思考题

怎样进行全面、系统、有序的全身体格检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应该如何努力?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 邮编:712046 电话:029-38185000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